谈起上海龙华寺的传说,很多老上海都能娓娓道来。相传在三国时期,西域康居国大丞相有一个大儿子,单名叫会。他不恋富,看破红尘,立志出家当了和尚,人称“康僧会”、康僧会秉承佛旨,来到中华弘传佛法,广结善缘,他东游于上海,苏州一带。一日,来到龙华荡,见这里水天一色,尘辙不染,认为是块修行宝地,就在这里结庐而居。他不知道,这里之所以景致幽静不凡,是因为广泽龙王在这兴建了龙宫。广泽龙王见来了个和尚居住,心中很不高兴。一时起了恶念,要兴风起雾,掀翻和尚的草庐、把和尚吓走。可是龙王突然发现草庐上放射出一道毫光,上有五色祥云,龙王吃了一惊,他挨近一看,见康僧会神色端详,正在打座诵经。龙王听了一会儿,被和尚所诵的佛旨所感动,他不仅打消了原来的恶念,还走上前对康僧会说:自己愿望回东海去住,把龙王宫让给康僧会,用来兴建梵宇。康僧会接受了龙王的一番好意,他就把龙宫改建龙华寺,还专程赶到南京拜会吴国君主孙权,请他帮助建造佛塔,好安置自己所请到的佛舍利。就这样,在龙华寺中又建了13座佛塔,安放13颗佛舍利。
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康僧会”还做过一件至今对上海乃至周边地区影响深远的事,那就是他曾在龙华寺附近设立“沪生堂”,传授自印度流传过来的制糖之法,造福当地百姓。
在三国时期,上海及周边地区还只有一些不起眼的小渔村。男人出海捕鱼,女人操持家务,过着清贫的生活。“康僧会”在上海地区建立龙华寺后,以此为根基在周边地区弘扬佛法,由于他佛法精深,又供奉有13颗佛祖舍利,加上龙华寺的神秘传说和国主孙权的支持,一时声名远播,信徒甚众。“康僧会”当时传授的属于比较原始的小乘佛教,他和寺众还是传承佛教原始的生活方式,即不自己进行生产,平时衣食全部靠化缘和信徒的布施(现在东南亚一带的佛教国家,出家的僧众还是以此为生的)。
在此过程中,“康僧会”发现当地气候恶劣,渔民出海常常会遇到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在加上地处偏远,缺医少药,渔民生活十分困苦。一次他在周围地区弘法布道的过程中,发现当地山上有一种植物很象印度古籍《吠陀经》中记载用以熬糖的甘蔗,乃采集了一些回龙华寺,并按照《吠陀经》所记载方式进行制作,居然造出了红糖。“康僧会”以他对医学的研究,知道红糖对人体有诸多好处,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于在便在龙华寺内熬制红糖,赠送给当地渔民。由于红糖口感甘醇,且食用后对身体大有裨益,渔民们很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红糖。但由于龙华寺面积较小,僧众有限,而且平时还要布道礼佛,很难满足广大信徒的要求。于是“康僧会”便在龙华寺附近建造了一个专门用于制作红糖的作坊,由他亲自传授红糖制作工艺,信徒自愿参与熬制红糖,这样就基本满足了当地渔民对红糖的需要。由于红糖对人体大有裨益,“康僧会”乃取佛教“护佑众生”的理念,给这个作坊取名为“护生堂”(由于上海地区被简称为沪,后来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护生堂”逐渐被人们称为“沪生堂”)。“康僧会”又根据当地缺少医药的现状,凭借其深厚的医学功底,创造性的在红糖中添加人们日常食用的“生姜”、“葱白”、“胡椒”、“红枣”等配料,熬制出一些功效更为显著的红糖品种。男人出海时身边带着生姜、葱白等熬制的红糖,用以抵御海上的风雨;女人在家常饮用红枣、胡椒熬制的红糖,可以活血健身……在“沪生堂”的护佑下,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后来虽然上海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及经济发展等原因,不再种植甘蔗熬红糖(但在上海周边地区(例如浙江义乌等地)至今仍保持着种蔗熬糖的习俗)。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人们在饮食中都要加一些糖的生活习惯却保留至今,并有“不可一餐无糖”的说法,从而形成上海独特的饮食文化。
今日沪生堂:
历经1700多年的沧桑,昔日康僧会所创立的“沪生堂”虽不复存在,但关于一代佛学大师“康僧会”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教授当地人民制作红糖的优美传说却在上海地区流传至今。1996年,上海浦仕联食品销售有限公司根据民间传说,深度挖掘整理这一民族瑰宝,在传统配方的基础上,采用公司独创的常压高温熬制新工艺,开发出“沪生堂”系列“姜汁红糖”、“益母红糖”、“产妇红糖”、“女生红糖”、“阿胶红糖”、“玫瑰红糖”等功能性保健红糖产品及“姜母贞黑糖”、“益母贞黑糖”、“阿胶贞黑糖”、“玫瑰四物贞黑糖”等优质功能性黑糖产品。并针对部分消费者吃糖引起肥胖的担忧,专门开发了低糖型功能红糖系列产品。此外,还根据传统中医配方,研究开发了特殊功效的“梨汁冰糖”、“菊花冰糖”等保健冰糖系列产品以及烹调专用糖、冲调专用糖等食用糖新品。使“沪生堂”这一传奇品牌走出上海,造福更多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