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世界经济犹如陷入泥潭的巨人,艰难跋涉,中国的不少企业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惘中寻求突破。路在何方?
在勾勒解决之道时,有一个高频词刷出了强存在感,那就是——创新。有人说中国已进入尖端创新时代,一定要在产业链上游寻找创新点;有人说全球AI创新中心正在向中国迁移,机会千载难逢;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分享的伊利“开放式创新”方法论,无疑是近期辨识度很高的企业声音。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会上发言:
1
不开放无创新
伊利创新的空间维度
创新,是典型的知易行难。谁都会把“创新”挂嘴上,时下“创新”二字甚至成了很多企业和产业园的取名标配,但真正能自主推出你无我有的硬核产品,那就是凤毛麟角了。
创新绝非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它需要厚实的家底,有时甚至很烧钱,而且,它还需要科学的创新方法论和清晰的顶层设计,企业决策层的功力深浅,往往就体现在这一点。
在这点上,伊利做得相当成功。纵观近年来伊利的创新战略,方向相当清晰,沿着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展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对于伊利来说,不仅产品要走向全球,其创新动力也要来自全球。所以,伊利奉行的是“开放式的创新”,不管地球上哪个角落,哪里有创新资源为我所用,就到哪里取经。
2014年,伊利携手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成立伊利欧洲研发中心,那是中国乳业规格的海外研发中心。几年来,该中心研究建立贯通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早期预警系统,并且升级中国母乳研究数据库,大大升级了伊利的科研实力。
2018年,“研发中心”正式升级为“创新中心”,别看只是一词之差,背后是亚洲乳业一哥的战略调整:研发是创新的一环,创新才是竞争力的核心。
巴菲特说过一句话:“我们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关心的是寻找那些我们可以跨越的一英尺障碍,而不是去拥有什么能飞越七英尺的能力。”
中国企业想要在全球取得成就,现在需要的不是“飞越七英尺”的天马行空,而是“跨越一英尺障碍”的脚踏实地,像伊利那样,在欧洲打造母乳研究数据库,在美洲建造食品智慧谷,一点一滴的创新,终铸就全方位的领先优势。
2
不个性无创新
伊利创新的时间维度
这两年,中国市场已经达成一个新的共识:90后甚至95后,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赢新生代者,就能赢得未来。
他们是特立独行的新生代,从小伴随互联网长大,有自己的手机、ipad,有独属的QQ、微信,他们有自己不随大流的个性和不容瑕疵的品质诉求。
新生代来势汹涌,中国企业已经集体感受到他们的气场,一场面向未来的创新运动于是应运而生,其核心,就是消费品的个性化、多元化、情感化。
这是一场与未来赛跑的创新运动。时间,正是伊利创新的另一个维度。
早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伊利就首次提出“未来牛奶”的概念,经过2年的酝酿,2017年7月,伊利宣布中国乳业个未来产品孵化中心——“Y-Milk未来牛奶”平台正式上线,以牛奶为基础,寻求新的“消费者+创客+平台”共创交互商业关系。
以后,不再单纯是企业生产什么牛奶,消费者就喝什么牛奶,而是可以颠倒过来,消费者想喝什么牛奶,企业就来生产什么牛奶。在伊利的这个创新平台上,用户不仅可以参与设计牛奶的包装,甚至可以决定它的口味、它的原料、它的名字。
伊利推出的创新产品 " 暖哄哄 " 生理期饮品,就是在这一创新生产模式下诞生的,甚至连 " 暖哄哄 " 这个品牌名,本身也来自消费者的主意。这是极具颠覆性的生产模式,它为产品带来了无限可能性,更注入了新生代消费者的情感认同。
未来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现成答案,但答案一定藏在年轻人身上。伊利的创新者,可谓深谙此道。
世界纷繁复杂,但的中国企业必须在世界市场证明自己;未来捉摸不定,但的企业必须在未来简史留下印记。
志在“成为全球值得信赖的健康食品提供者”的伊利,手握创新钥匙,已经打开了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伊利创新的成功样本,给中国企业带来很多启示:“
“不创新无未来”,只要设计出科学的创新方法论,执行得力,就能弹奏出属于自己的波西米亚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