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企兼并重组的序幕早已拉开,并在2014年一开年表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蒙牛、光明两家企业日前同时宣布将引入外资,与海外资本合作。与此同时,国内乳企的并购重组进行得如火如荼,飞鹤乳业、贝因美[4.46%资金研报]等动作频频。业内普遍认为,抢购国内外奶源,推动国际化以及加快兼并重组将是今年乳制品行业一大趋势。
蒙牛光明同引外资
春节刚过,蒙牛、光明两家企业同时宣布,将引入外资。
蒙牛乳业方面宣布与法国达能合作,达能将增资51.53亿港元成为蒙牛第二大股东。蒙牛总裁孙伊萍称,“凭借三个战略股东的各自优势,蒙牛将加快成为国际化乳企。”光明乳业[-2.34%资金研报]宣布引入战略投资者RRJ,RRJ将以现金方式向荷斯坦牧业增资15.25亿元,增资完成后,荷斯坦牧业将变更为中外合资公司,光明持有其55%的股权,RRJ将持有合资公司45%的股权。在业内人士看来,光明是想借外力来整合其分散在国内的奶源。
同样关注于国际化的还有伊利。早在2013年4月,伊利以11亿元投资新西兰工厂,拟建成年产47000吨的婴儿配方奶粉项目,6月与美国的牛奶公司DFA在战略采购、牧场服务等方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11月又再次结盟意大利乳业巨头斯嘉达,合作内容则涉及奶源、生产及技术等方面。
兼并重组迎来高峰
业内认为,抢购国内外奶源,推动国际化及加快兼并重组将是今年乳制品行业趋势。在本土巨头将视线投向海外时,国内乳企并购重组早进行得如火如荼。
2013年年底,合生元宣布以3.5亿元收购主要从事制造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长沙营可股权;2014年1月,飞鹤乳业宣布全面收购拥有自有牧场奶源优势以及婴童渠道的艾倍特乳业;贝因美也宣布自2月8日起,公司更名为“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业内普遍认为,此前的乳业细则出台后,乳业门槛将不断提高,已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全面提高了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水平,鼓励奶粉行业兼并重组的信号也将得到充分释放。
另一方面,2013年的“奶荒”事件也是乳企们频频伸手的重要原因。由于目前国内奶源供需矛盾突出,寻找好奶源成为了本土乳企发展的前提。业内观点认为,“奶荒”问题将持续到2015年,所以当务之急便是对产业链上游资源的控制。毕竟建设奶源非一日之功,而并购重组是条捷径。在国内,一些企业积极寻求并购拥有奶源的小乳企;在国际,国内乳企也通过海外建厂、收购外资乳企等方式加快对全球乳业资源的争夺。
细则或将月底出台
不管是国际化发展,还是在本土“圈地”,乳企并购重组热潮背后都是强大的政策驱动力。
2013年,工信部在主导奶粉行业兼并重组中曾提出,5年以内,60%的奶粉企业会被淘汰。目前国内127家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中,只有80家可以生存到2015年,而2018年则会削减至50家。为了完成产业的新一轮洗牌,工信部在上报国务院的草案中提出了300亿元的重组扶持资金及银行信贷优惠等措施。为了将未来的政策红利捆绑在自己身上,众多乳企都在集聚优势。
事实上,1月22日,中乳协公布第二批“队”乳企名单显示,国内A股及港股的上市公司基本都已入围。业内普遍认为,2013年的行业兼并已拉开了乳企重组序幕,2014年到2015年则将出现行业兼并的高潮。目前情况看,乳企并购重组的脚步已然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