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庆县下辛庄村,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见到了养牛10多年的杨金荣,对于最近牛奶滞销,杨金荣一脸愁容。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前两年你每年养奶牛能赚多少,年收益?
奶牛养殖户杨金荣:前几年效益都挺好。十万八万的,但是现在不成了,回去睡不着觉。
不仅仅是发愁,由于牛奶卖不出去,饲料成本又高,杨金荣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贱卖了10多头奶牛。杨金融告诉记者,她从2003年开始养牛,牛奶生意一直不错,最辉煌的时候每个月能挣2,3万元钱。
杨金荣:的时候卖一块九,真高兴,一个月挣了好几万。
牛奶卖不出去,但是奶牛每天还照常产奶,饲料费用再加上牛场的经营费用已经让杨金融几乎入不敷出,杨金融翻着自己的小账本给记者算了笔帐。
杨金荣:一个月六吨料,一万八,奶钱回来一万五,你赔三千,这是死账。
眼下杨金荣不仅要倒奶、还要卖牛。杨金荣说,从去年12月开始,养牛户没赚过钱。
杨金荣:我们这一伙都倒,不是我一个人。
“卖奶难”三年一次 如何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加启:卖奶难在我们不仅这一次,从2000年到2014年,基本上每隔三年左右出现一次,它表现为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个具有普遍性,不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省出现卖奶难,而是很多地区同时出现卖奶难,影响面比较大。第二个是规律性,是它都是反复出现,很多的措施只是暂时的缓解了卖奶难的现象,但是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从事了10多年奶业研究的王加启告诉记者,整个乳品市场出现波动的情况早存在,而且是阶段性存在,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牛奶产业结构和养殖模式存在问题,并亟需调整。
王加启:如果说我们能够明确我们奶业的定位,然后在技术上能够进一步的降低成本,我觉着我们有可能在解决卖奶难的周期问题上能够前进一大部。
专家认为 我国牛奶产业结构和养殖模式存在问题 亟需调整
中鼎牧业总裁孙国强:可能真正规模化的,大型牧场高品质的牛奶,我们觉得还是有缺口的。
对于目前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的倒奶杀牛的情况,各个大型奶企都表示担忧。
飞鹤乳业总裁助理魏静:实际上来讲倒奶杀牛会变成什么样的一种状态,是说现在看起来价格低,我们每天的投入跟产出不成正比。液态奶中国也在每年差不多两位数的数字的话还在增长,实际上对于奶源的需求也是不断的增长。
小农经济模式难独善其身 专家:奶业配套组织应完善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纵观全球奶业发达大都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养殖、加工、销售各环节利润分配较为合理,因此养殖数量和产量也比较稳定。但我国奶业先天不足,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一体化经营的企业数量不多,乳品企业只管加工,掌控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农只养牛,处于弱势地位,乳企往往在奶少时抢奶、奶多时限收拒收,多年来已形成奶业发展的一个怪圈。
王加启:主要的问题在于这种消费的问题,还有乳制品企业,还有一个利益选择的问题。
在调查时记者发现,这次倒奶风波影响的是养殖小区和散户,而对一些大型牧场来说,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波动。
中鼎牧业总裁孙国强: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孙国强是这个北京郊区牧场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他们的牧场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生产效率比传统饲养要高上30-50%左右。
孙国强:像现在我们都整个部营业销售还都是非常顺畅的。系谱,从它的胎次、从它的生产记录,我们基本上是一个奶牛一个生活钟,一个奶牛呢,一套标准的记录和系谱的管理。
孙国强告诉记者他们的牧场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 生产效率比传统饲养要高上30-50%左右
孙国强告诉记者,他管理的牧场遍布全国各地,这种统一的一体化专业化饲养让他尝到了甜头,一旦有什么新技术新手段,他的牧场总能推广。
孙国强:所有的生产过程记录,都在这里能检测到。包括我们的饲喂,生产,包括牛奶的检测指标,包括牛奶的黄曲霉菌也好,三聚氰胺也好,氟喹诺酮,滋气味,酒精全项检测我们在牛奶出场的时候都检测合格了。
孙国强带记者参观了他管理的现代化牧场,牧场中都运用现代化手段把奶牛的生活区,生产区,饲料区严格区分开来,保证每个区互不干扰,并且实时对每一头奶牛的健康状况,产奶情况进行监测。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好牛奶质量。
孙国强:实际上我们从行业的配套组织的发达程度,确实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以色列也好,荷兰也好,欧洲到新西兰、澳大利亚,他们行业的配套的组织非常发达。
事实上,高品质好奶在中国市场上属于稀缺品种,前些年频频发生的牛奶质量安全事件又让中国消费者对中国奶信心不足,在对本土奶企丧失信心之后,中国消费者转投进口奶,因为相信其品质是有保障的,但中国奶业如何走出困境,还需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并从产业链和产业结构上对奶业进行管理。
孙国强:高品质的牛奶,从将来奶业的发展,从乳业发达的也是从这个路子走过来的,因为牧业也是大农业的概念,一定要有土地资源,有自己的饲草料种植基地,那么再加上乳业,再加上牧草,再加乳业,这是整个完整的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