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过爆料得知,中国旺旺集团欲裁员三分之一,这一消息也经过了旺旺集团一位主管的证实,当然官方对这件事依旧未公开,在快消品发展的几天,旺旺这匹大骆驼也瘦了下来,不知道死在路上的小企业又有多少。
中国旺旺主要业务为米果、乳品及饮料、休闲食品及其他产品之生产、分销及销售。集团2013年营业额较2012年成长了13.7%达到38亿美元。不过,2013年达到峰值之后,调头向下。2014年总收益为37.8亿美元,较2013年衰退1.1%。公司在2015年上半年营收、净利均出现下滑。旺旺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在上半年的总营收为18.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滑1.9%。
下滑数据下,旺旺开始寻求对策。从去年底开始,减员增效、开拓新品、架构调整多管齐下。
首先减员。旺旺之前实现绩效考核,奖金和福利等每年2次调整。可是,旺旺主管告诉《消费日曝》,按以往做法,从去年底至今,应该有3次工资收入调整,每次调整幅度在5%-25%之间,视每个人贡献情况不同而定。实际上从去年底开始,整个公司冻结了调整,停止了一切招聘工作。并且加重了绩效考核条件,“让很多员工到手收入锐减,达到让员工自己辞职走人,变相裁人可以减少赔偿。”现在,每天都有人离职,据内部流传的说法(未经官方证实),旺旺集团要走2.2万人,占公司全部员工的三分之一。报料的主管不久也将要离开旺旺。
其次新品开拓。旺仔牛奶的销售,曾经是乳业一个爆款,单品销售额超过50亿元人民币。可是产品成功之后,20多年来一直没有大的变动。在整个社会消费习惯倾向鲜牛奶之后,旺仔牛奶一直还是用奶粉做原料,进行复原乳生产。
今年初,旺旺想开发一个新品,最终从成本考虑,选择研发常温乳酸菌饮料。其实,国内行业主流是低温乳酸菌,比如蒙牛的优益C、伊利的每益添和味全等等,无不考虑低温配送,而且这一块业务年增长率确实超过20%。旺旺的常温乳酸菌只能说是异想天开,为业内所笑。创新乏力,必然为市场所抛弃。
这在以前是非常罕见的。旺旺在快消领域的地位,曾经无比辉煌。业内有句话,如果说康师傅是快消人的黄浦军校,那么旺旺是中国大陆经销商的黄浦军校。旺旺多年积攒的经销商队伍是其的优势,可以让产口迅速到达县级市场、乡镇村头。但是,旺旺的主销地区发生了悄然改变,而旺旺却茫然无措。
以乳制品为例,旺旺内部将渠道分为两块,一块是主打36个城区渠道的乳品事业部,一块是县级区域市场发展部,但是,主打城区的这一级消费习惯更加追求新鲜、健康和营养,不再买单复原乳以及一些膨化食品。便利店的普及,拓宽了鲜食品的触达率,而各种电商代表,京东、阿里等等,覆盖面积越来越大,送货越来越快,替代了代销店,让旺旺的优势不再。
以往,经销商每年都要支付大量费用去经营旺旺的新品——不是你想做,而是不得不做,不然没有办法代理旺旺的旧品。每个经销商都要交这样的保护费,旺旺让经销商打款200万,经销商往往二话不说打款。现在,旺旺说要100万,经销商推三说四,能打来20万元。面对新的消费意识的觉醒、消费需求的升级,旺旺还奔跑在过去惯性铺的大道上刹不住车。
实际上,给《消费日曝》报料的主管认为旺旺的业绩问题比纸面上的更加严重。据他测算,包括新西兰的农业业务、乳制品给旺旺贡献了三分之一的收入,今年却收入暴跌。上半年也绝不可能仅仅是1.9%的降幅,而起码达到2.5%。旺仔牛奶可能今年还没有卖到20亿元。
想想原奶在中国都要被倒掉的,传统的还原复原乳被主流市场抛弃确实正常。一些县级以下市场本身接受新事物程度慢,旺旺在这一块受冲击较少。旺旺的做法是合并了乳品事业部和县级区域市场发展部,迁了在市场中受冲击较少的县一级主管部门,而不敢去反思为何在核心高收入人群居多的市区失利,更不敢去挑战自身,去开发他们喜欢的产品。旺旺算的是做鲜奶成本会翻一倍的账。
推广渠道上,旺旺也是更侧重县级、地市区电视台的广告,对于网络媒体承载的新媒体广告鲜有尝试,甚至对于央视也较少见到,更别提花大价钱去赌《十二道锋味》(蒙牛)和《爸爸去哪儿》(伊利)等新近崛起的综艺节目。
中国旺旺控股下面有食品、酒店、医疗和地产等业务,其中食品可以占到集团七成左右, 而乳制品也占据很大比重,四面楚歌中,旺旺慢慢将自己熬成了中国快消业转型中一个负面典型,一只可怜的恐龙。
在康师傅、统一等不断传出方便面业务连续4年下滑的时候,在银鹭、白象等公司传出裁员的时候,国内快业风声鹤唳,人人担忧。不过,国内消费升级趋势已经非常明显,那是更营销、更健康、更新鲜和更快捷。抓住这些大方向进行努力,不会变成行业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