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7月份的到来,即使是5、6月较凉爽的兰州也要马上进入“三伏天”的考验了。有研究显示,夏季当湿球温度(用湿纱布包住温度计的感温部分,纱布下端浸在水中,保持周围空气流通,温度计显示的稳定读数就接近湿球温度)大于25摄氏度时,就需要警惕中暑现象了。
猛喝冷饮解暑不可取
炎炎夏日猛喝冷饮,不但不能起到防暑解暑的效果,反而会“火上浇油”,增加中暑几率。
据了解,在高温状态下,很多人本身就处于脱水状态,容易出现中暑,如果在这时再猛喝冷饮,肚子里的温度骤然下降,暑热积聚体内无法散发,中暑的几率就加倍了。
有专家提醒,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度,夏天喝水更要把握好这个原则,一定要少量多次,不要喝得过多过快,也不要等到渴了才喝。一次喝太多,会增加心脏、胃肠道和肾脏负担,而且大量出汗后暴饮淡水可能会引起胃痉挛,甚至引起水中毒。
此外,常温水或者热茶比冷饮更解暑,因为冷饮中水分子大部分处于聚合状态,分子团大,不容易渗入细胞,而热饮料单分子多,能迅速渗入细胞,纠正细胞缺水的状态。而且冷饮比胃内温度低20℃-30℃,更容易引起肠胃不适。老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更加要避开,冰水可能引起脑血管痉挛,引发心绞痛。
补水的同时,不要忘了补钾。日常生活中注意摄入含钾食物,也可预防中暑。
高温来时谨慎服用防暑药品
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提前服用适量防暑药物是可以的,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完全没有必要。这是防暑的第一大误区。
预防中暑的关键要做到三餐定时,睡眠充足,适度锻炼,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所以,并不需要刻意服用防暑药物来预防中暑。一来,是药三分毒。二来,这种提前服药预防中暑的做法,很难说百分百有效。
天气热的时候,很多人往往一发烧就会觉得自己中暑了,然后就立即服用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物。其实,发烧和中暑并不能画等号。像肺炎,或是其它感染,比如呼吸道感染、感冒等疾病,都会出现发热现象,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完全没必要提前服用防暑药物。
老人小孩为易中暑人群
老人体温调节能力变弱,不容易出汗,再加上老人本身体内水分就少,很容易中暑。小孩体温调节功能尚未成熟,体温变化幅度大,加之无法主动增减衣服、喝水等,因此也是易中暑人群。
除此之外,对于老人来说,大脑温度感应机制敏感性下降,常常察觉不到口渴及高温带来的不适。有研究指出,酷暑是被低估的致死因素之一。因此,建议老人要注意观察气温,家中最好常备温度计和湿度计;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流通,一感觉到热就要打开电风扇、空调,或者用凉毛巾擦拭身体,尤其是手腕、面部和脖颈等处;养成喝茶的好习惯;高温天最好不要外出。
一般来说,预防中暑要做到以下几点:穿透气性、吸湿性较好的服装;晴天外出时要戴上遮阳帽或打遮阳伞,避免阳光直射;气温高时可拉上窗帘遮挡阳光;平时要加强锻炼,但尽量不要在烈日下做剧烈运动;即使不出汗也要注意补水,长时间运动后,补水的同时还要补盐;潮湿闷热的天气要格外注意给身体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