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如何食用糖才不用有害健康

食品饮料代理 常见知识 2017/1/30

大量科学研究已经表明,摄入过多糖有害健康。但外媒一篇新出炉的评论《糖摄入指南的科学基础:系统综述》(以下简称《综述》)宣称,上述结论的数据基础质量很低,因而基于该结论的膳食指南也不能信赖。

《中国科学报》记者检索发现,国内权威媒体也曾在《合理食糖有益无害》的报道中提出,(2000年)“我国人均食糖量太少”:“一种误导将消费者引入误区,人们谈糖色变,仿佛食糖成了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微量原素缺乏等等的顶尖杀手。”

疑问:

多吃点儿糖也没关系?《综述》是基于什么原因提出这样的理论?在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中,糖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解答:

事实上,人们很快发现,《综述》的主要作者,是全球最大的食糖生产商之一泰莱公司(Tate & Lyle)的科学咨询委员会成员。

健康专家和研究人员迅速批评了这篇评论,认为它是科学政治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而且,这并不是制糖业第一次干扰科学研究。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冠心病死亡率“奇高”,科研人员开始研究饮食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生理学家约翰·尤肯在60年代提出,糖是引发冠心病的罪魁祸首。

然而,另一位生理学家安塞尔·基斯认为,全脂肪、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才是祸根。到上世纪80年代,只有少部分科学家相信,糖在冠心病里扮演着重要角色。

就此,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研究人员分析、挖掘了美国糖业研究基金会(SRF)的内部文档和历史报告,得出惊人结论:1965年,制糖行业通过SRF的226号项目,以6500美元——相当于2016年的4.89万美元——雇佣了哈佛大学营养系科学家撰写综述,以淡化糖在心脏疾病中的作用,并将谴责目标转移到饱和脂肪。UCSF的这份研究报告2016年9月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上。

虽然相关科学家都已经去世,但美国制糖行业协会即刻发表声明回应,质疑研究人员“试图重新定义历史事件,以附和当前的反糖论”,并称对《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发表这样一篇文章感到失望。

而关于中国居民食用糖的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用量:游离糖摄入量应控制在摄入总能量的10%以内,当前我国平均食糖水平确实还没达到。

此外,2016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一次提出要控制糖的摄入:每日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因为年轻人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摄入含糖食品特别是饮料的量在增加,趋势非常明显。”陈君石说。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马冠生表示,游离糖主要是指在食品中添加的单糖和双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分。“我们喝的含糖饮料中添加的糖,制作糕点时加的糖,烹调时加的糖等,都属于游离糖。”成人和儿童的游离糖摄入量,最好能降到低于摄入总能量的5%,这样会对健康带来更多好处。

马冠生介绍,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修订过程中,有关糖对健康影响的询证显示,当摄入的糖提供的能量少于总能量的10%(约50克糖)时,龋齿的发生率下降;当该能量少于总能量的5%(约25克糖)时,龋齿的发生率显着下降。过多摄入含糖饮料可增加龋齿和肥胖的发病风险。

“到国内各大超市看看,曲奇、蜜饯、果脯占了多少货架。有些事达到世界水平未必是好事。”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糖的食用量整体在上升,不是‘特别高’,并不等于没有危害。”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图文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章内容中图文的真实性、完整性等未经本站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更多百科

点击或长按关注

上一篇:每日吃约20克坚果 可以降低死亡风险 下一篇:薏米搭配红豆吃 功效增加百倍

相关百科

相关产品

招商企业

行业资讯

好妞妞食品饮料招商网

好妞妞,招商牛! 找产品、招代理,有我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