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近期发布公告,对进口食糖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该调查出台的主因是国内制糖行业在过去几个榨季出现巨额亏损,而亏损的背后是大量进口糖的冲击。
据中国糖业协会信息,自2011年到2015年,国际原糖价格从32.64美分/磅下跌到10.7美分/磅,国内糖价则从7541元/吨下降到2014年9月的4220元/吨,伴随而来的则是整个行业亏损不断加大。2012/2013榨季,中国制糖业出现近十几年不遇的亏损局面,整个榨季全国制糖企业亏损31亿元。2013/2014榨季,全行业亏损达97.6亿元,糖企亏损面超过90%.2014/2015榨季情况尽管有所好转,但全行业亏损仍有20多亿元。行将结束的2015/2016榨季,尽管糖价有所上涨,但因糖分减少、制糖成本高企及多数糖企已完成销售,根据中糖协信息,截至8月底,全国食糖产销率已达83%,全行业亏损预计在1亿元以上。连续4年的亏损令中国糖业伤痕累累、元气大伤,并购层出不穷。如2014年12月光明集团收购业内排名靠前的凤糖集团,南宁糖业近1年连续收购环江糖厂、永凯大桥糖厂和最近收购三博的5家糖厂。更严重的是,自2012年起部分糖企被迫停产甚至破产,仅广西2012年停产1家,2013年停产3家,2014年停产7家(其中1家破产),业人员2014年比2011年减少1.70%.
伴随着国内糖业的亏损,食糖进口量暴涨:2010/2011榨季进口207万吨,此后4个榨季分别为426万吨、366万吨、402万吨和481万吨。2015/2016榨季预计为350万吨,表面看同比下降27%,实际上走私量已从上个榨季的几十万吨暴增到本榨季的200多万吨。正是在此背景下,商务部正式决定对食糖进口立案调查。根据公告,调查的时间范围为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调查自2016年9月22日启动,通常应在6个月内结束,特殊情况可延长2个月。
食糖进口关税调整成焦点
不难预见,调查结果将在对食糖进口贸易做出全面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是否对现行食糖进口税率做出调整。而下调关税基本无可能。我国食糖进口配额内关税税率为15%(配额外税率为50%),远低于WTO成员的平均食糖进口关税97%,其中发达为122%,发展中为55%,欠发达为167%.在行业因亏损而提出贸易保护诉求时,很难再下调原本很低的关税。因此,进口税率不变或提高成为调整的取向。根据各省糖协会员对于内外价差的计算,其共同诉求是:只有对进口食糖征收155.90%的关税,才能保证进口糖与国产糖的公平竞争。据此配额内食糖进口关税应提高140.90%,配额外食糖进口关税则应提高105.90%.
如果上述调整目标实现,势必会对国内食糖供应源、产业布局以及国际贸易流带来重大改变,从而对国内外糖价走势产生重要影响。以当前原糖近月合约的22美分/磅计算,当前进口成本在7000元/吨左右,关税从50%提高到变为9200元/吨,如税率为150%则更高。和当前国内现货销售价格6320元/吨相比,提高关税后进口糖成本优势几乎丧失殆尽。
国储糖可弥补加税产生的缺口
供应糖源方面,上个榨季按国内需求量1500万吨计算,本榨季产量和上榨季转接国产糖供应总量约900万吨,进口糖估计为600万吨(含合法进口和走私)。如果未来提高配额外进口关税,进口糖数量则可能下降至300万吨以下。2016/2017榨季食糖产量估计会小幅提高到950万吨,这样,将会有250万吨左右的食糖缺口出现,而国储糖无疑是弥补这一缺口的之选。
食糖进口量巨幅下降,将重创过去几年赚得盆满钵满的进口糖加工企业。《食糖产业保障措施调查申请书》要求将国内9家主要加工厂集团如日照凌云海、营口北方、山东星光等全部列入调查范围。据统计,这9家集团加工产能达到900万吨,占国内现有原糖加工能力的80%以上。如果关税提高,进口量下降,则其产能利用率将从目前的40%下降到20%左右,不排除出现进口糖加工厂破产的可能。
过去几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的食糖进口国,进口量下降将改变国际食糖的贸易流。以2016/2017榨季为例,国际主流研究机构认为全球供需缺口在700万-1200万吨(原糖值),其中包括中国缺口500多万吨。如果国储糖投放弥补了国内缺口,减少进口量,将有效压缩国际食糖的供需缺口。
对中国而言,食糖抛储势在必行。一是弥补国内缺口;二是在国内商品储备“去库存”背景下,国储800万吨的储备量(含广西地储50万吨)需要抓住机遇,将库存降到合理水平。
综上而言,商务部食糖贸易调查将对国际国内糖业产生重大影响,无疑将成为明年食糖行业的关注焦点。但本次调查涉及国外公司共25家,其中巴西4家、澳大利亚9家、泰国9家、韩国3家,说明调查并非针对某一特定,进口关税调整也因牵涉国内外诸多因素而存在种种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