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进口巴氏奶超长保质期引来热议,消费者对巴氏奶有很多疑惑,面对进口巴氏奶有“照单全收”的意思,不过随着媒体的曝光,消费者也开始正视这个问题。随着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及工艺、冷链技术的提升,原本受制于远距离运输的进口巴氏奶加大了对华出口量。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6年1-9月全国共进口液态奶48.75万吨,同比增长56.5%。尽管巴氏奶进口数量尚无确切数据,但根据认监委官网信息,目前在华取得巴氏奶有效注册的澳大利亚乳品生产企业有41家,美国12家,新西兰10家,韩国4家……
消费者多花两倍的价钱只为喝上更好的奶,可是光鲜包装下的进口巴氏奶却可能让消费者花了冤枉钱。
根据我国目前适用的巴氏杀菌乳食品安全标准(国标19645-2010),巴氏杀菌乳是指仅以生牛(羊)乳为原料,经巴氏杀菌等工序制得的液体产品。产品包装需要用汉字标注“鲜牛(羊)奶”或“鲜(羊)牛乳”。
与超高温灭菌乳无需冷藏、长达几个月的保质期相比,巴氏杀菌乳通常要在0℃-6℃下冷藏,保质期往往只有几天时间。然而这些远渡重洋的巴氏奶保质期却远超过国产巴氏奶。
进口巴氏奶保质期多超过15天
王昭(化名)在英国留学期间几乎每周都要去超市购进一次巴氏奶,“最长的保质期也没有超过10天,保质期超过一个月的更是没有见过”。
同样的,目前国内生产的巴氏奶保质期也相对较短,一般为5~7天左右。可是,法治记者走访超市后发现,进口巴氏奶的保质期多在15天或21天左右,比国产的巴氏奶多了10~15天。
超市工作人员介绍称,从澳大利亚生产的巴氏奶到国内保税区空运要1天时间,再通过国内冷链物流配送到终端,一般需要3~5天。
而这样的巴氏奶如果保质期在7天显然没有销售空间。
法治记者注意到,目前在售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地进口的巴氏牛奶保质期多为15-21天,譬如澳滋牛Olivitame全脂巴氏杀菌鲜牛奶保质期19天,新南威尔士澳洲巴氏杀菌鲜牛奶进口牛奶保质期21天。澳大利亚保利(Pauls)巴氏杀菌全脂鲜牛奶保质期甚至长达40天。
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巴氏奶在70℃-80℃间杀菌,一般保质期只有7天。现在工艺比较先进,保质期可能稍长,但不会超过15天。
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可以通过技术实现巴氏奶保质期超过15天,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巴氏奶的选择还是采取近原则,保质期越短越好。因为巴氏奶不能采用无菌包装技术,所以保质期越长,在路途中受到污染或变质的几率越大。
“超巴氏”“伪巴氏”的“低温策略”
“目前少数企业用了膜过滤技术,过滤掉芽孢、体细胞数,减少落菌数,再配合新包装,是有可能将保质期延长到20天。但澳洲的鲜奶并不是采用了这个技术,也不是采用了传统的巴氏杀菌技术,而是用了叫超巴氏技术,是指在超高温130℃以上瞬间杀菌,马上冷却。保质期20-30天。”宋亮说道。
学术资料显示,对“超过正常巴氏灭菌”的ESL工艺,国际上分为英式和美式两种。英式ESL工艺是将牛奶加热到90℃保持5秒钟瞬时降温,保质期通常为14-30天;美式ESL工艺瞬时加热温度则可达到138℃,保持两秒,保质期可延长至45-60天。
多位业内人士向法治记者表示,这种超巴氏杀菌技术在目前是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其也并非一定要低温储藏。
不过,为了站在巴氏奶的队列中,巴氏奶低温储存的特点也成为了不少企业打“擦边球”的主要策略。
在法治记者走访的几家进口商品超市中,冷藏柜中的液态奶产品不少。同样是在冷藏柜货架,除了巴氏奶之外,这些需要低温贮藏的鲜奶,一部分明确标清了“高温杀菌”,而另一部分则对杀菌技术采取了模糊处理,使用专业术语,没有明确的介绍。
产自德国的赛力特纯牛奶明确表示杀菌技术为巴氏灭菌以及超高温瞬时灭菌。产自韩国的南阳牛奶、寿尔牛奶、延世牛奶对杀菌技术均未提及。
而记者更是在一家超市中发现,明确标识常温保存的鲜奶也出现在冷藏柜中。而法治记者在各大网购平台搜索关键词巴氏奶时出现了一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标识。
天天果园出售的澳大利亚进口兰特(lactel)鲜牛奶宣传页面显示其工艺为“121℃、25秒巴氏瞬时杀菌”。京东入驻商家销售的澳洲布朗(Brownes)脱脂牛奶则宣称采用“超过正常巴氏灭菌”的ESL工艺,即加热到指定温度保持两秒后瞬间冷却。此外,日本明治、朝日等“高温灭菌乳”也要求低温冷藏。另一些乳品还打出了“巴氏杀菌热处理”等工艺。
明治乳业解释称,其产品虽为高温灭菌乳,但采用的是130℃、两秒瞬时灭菌技术,由于非完全无菌灌装,因此需要冷藏保存,“过去也叫超巴技术”。
一位乳企技术人员表示,高温瞬时灭菌工艺通常将牛奶加热到130℃以上,可大幅度延长保质期,与巴氏奶72℃-85℃的灭菌工艺完全不同,产品中的活性营养物质也有所不同,因此只能称之为“伪巴氏”。
而“预巴”技术通常先对乳品进行一次巴氏杀菌处理,再对其进行高温灭菌。在宋亮看来,这种工艺也属于“伪巴氏”。
“高温杀菌的产品在产品质量上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其一般来讲确实不需要低温贮藏,而这种利用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模式而采取特殊摆放位置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欺诈。”宋亮说道。
调制乳的“巴氏”外衣
相比于在专业的杀菌技术上打擦边球,调制乳也加入巴氏奶队列的情况受到了更多的质疑。
而巴氏杀菌的市场效应显然吸引了更多的乳制品加入其中,除了鲜奶之外,不少调制乳、酸奶都在工艺介绍中增加了巴氏杀菌的介绍。而这些产品类型为调制乳的产品,在产品名称中却普遍标明为牛奶。
位居淘宝网“进口巴氏奶”搜索的韩国某款牛奶尽管在外包装提示保质期为15天、2℃-6℃冷藏,但其产品类型却为“调制乳”,配料表显示其在生牛乳基础上添加了维生素D,但并没有任何“巴氏杀菌”“鲜奶”字样。
不过在线上,许多商家均在该款牛奶的搜索关键词中打上了“巴氏”“新鲜”“鲜奶”等字样。
类似产品还有南阳牧场牛奶、圃多美济州乐活牛奶、寿尔草原牛奶等韩国“调制乳”,一些产品甚至有“鲜奶”的暗示。如南阳牛奶在包装上宣称“保持牛奶的新鲜度”,济州乐活牛奶宣称“牛奶口感清新、新鲜”。当问及这些是否为巴氏奶时,几家商超人员回答并不统一,受访消费者均表示无法判断。
认监委官网信息显示,目前韩国在华注册且具有巴氏奶生产资质的企业仅有4家,但南阳、圃多美济州乐活、寿尔等韩国品牌企业并未获得巴氏奶资质。
2015年1月,质检总局对《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实施要求进行调整,需要办理进境检疫审批手续的进口乳品种类,除已公布的生乳、生乳制品、巴氏杀菌乳外,增加以巴氏杀菌工艺生产加工的调制乳。2015年2月1日起报检进口的以巴氏杀菌工艺生产加工的调制乳,需提交《检疫许可证》。
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调制乳巴氏奶只能算是“伪巴氏奶”。
传统意义上的巴氏奶,生乳为原料,蛋白含量≥2.8%。而另一种在市场上占据相当份额的调制乳巴氏奶,是采用超过80%的生乳为原料,蛋白含量≥2.3%,以添加矿物质(如钙、锌等)、谷物类产品为主。
国标还要求应在巴氏奶产品包装主要展示面上紧邻产品名称的位置,使用不小于产品名称字号且字体高度不小于主要展示面高度五分之一的汉字标注“鲜牛(羊)奶”或“鲜牛(羊)乳”。
宋亮认为:“进口巴氏奶标识混乱的情况亟待规范,这也与我国目前对于巴氏奶的规定上不完善有关。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的工艺技术,比如超巴氏杀菌技术等,在没有明确规定这类产品是否能够列为巴氏奶的时候,企业标注为巴氏奶。相关标准以及市场监管力度都有待提高。”
高利润下的热门市场
与国产巴氏奶平均每升十几元的售价相比,进口巴氏奶每升售价普遍在50元以上。其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SADA等品牌每升售价达128元,新西兰KOHA全脂巴氏杀菌奶售价甚至高达165元/L。
记者多方了解到,一升进口的巴氏奶价格在55~75元左右,而常温奶的价格在一升20元左右。虽然全程冷链运输意味着相对较高的成本,不过仍为其预留了较高的利润空间。
乳业分析师宋亮向记者介绍:“巴氏奶对原奶的质量要求较高,但相同等级的1公斤原奶,国外价格比国内要低至少1块多。”
由于较高的利润空间,进口巴氏奶开始进军中国市场。
业内人士向法治记者介绍,虽然巴氏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时间较长,但是进口巴氏奶市场在2014年才开始在较大范围内打开。
“早期只有不到十个品牌的日韩巴氏奶在上海销售,主要定位也是针对在华的外籍人士。进口巴氏奶在这两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无论是从品牌数量上还是产地的范围上都有了明显的增长。”王丁棉对法治记者说道。
公开数据显示,2000年之前,巴氏奶在国内市场出现,但受国内奶源、冷链建设等因素限制及常温奶市场的迅猛发展,巴氏奶产量逐渐萎缩,由2001年的440万吨下降到2015年的232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4.2%。
随着常温奶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外乳企近来把目光转移至售价更高、利润更丰厚的巴氏奶。
截止到2015年,中国乳制品企业年总处理生鲜奶能力约为6000万吨,其中,液态奶年生产能力为4100万吨,巴氏奶生产能力约达720万吨。
记者查询认监委官方网站,目前进口乳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名单中,涉及巴氏杀菌乳制品(除婴幼儿配方乳品之)境外企业已有46家,其中美国12家、澳大利亚10家、新西兰10家。
“这一方面与国内巴氏奶市场发展较好,利润空间较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澳大利亚等有着较大的奶制品输出需求有关。”王丁棉说道。
王丁棉也表示:“因为目前巴氏奶在国内基本属于高端定位,而进口产品的定价也有更大的利润空间。不过由于巴氏奶保质期较短,一旦产品积压,也意味着较大的回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