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原奶过剩、国际奶价大幅下跌的影响,2014年至2016年上半年,国内奶价持续走低;2016年下半年,我国乳业开始释放积极信号,奶源出现缺口,需求大于供给。2017年,对于大牧场而言,是春天到了吗?乳业的这种起起落落何时结束,大型牧场是否适合在我国发展?近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主任李胜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2014年-2016年上半年,全球奶牛养殖业都处于煎熬之中,西欧、北美洲、大洋洲的奶牛养殖亏损比例达到60%-70%,中国也在遭受同样的情况--50%以上的奶牛养殖企业亏损。但从2016年全年来看,国际乳业触底反弹,整体呈现恢复态势,我国养殖企业也随之由大面积亏损转为部分盈利。
相对于已经发展百年的欧美乳业,我国乳业才刚刚起步,虽然发展空间巨大,前景看好,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难题,尤其在养殖环节,由于涉及大量散养户的退出以及养殖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在我国的养殖业发展究竟哪种模式更适合,业界的讨论一直未停止。
“我国养殖业面临着转型过程中模式、机制和管理水平提升的问题,所以,要认清形势练好内功,降本增效,提高奶牛养殖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才是硬道理。”李胜利如此表示。
规模化渐成主流 把控奶源向世界看齐
“中国的奶业是多元的模式。”多年的实地走访,让李胜利得出上述结论。据他介绍,在中国牧场中既可以看到美国模式,也可以看到欧洲模式,甚至可以看到澳大利亚的模式,因为中国不同地区奶牛养殖历史、资源禀赋和气候环境不同,因此中国奶牛养殖必然是多元化模式。如在新疆伊犁和内蒙古呼伦贝尔是澳大利亚模式的围栏放牧;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由于土地面积很大,适合类似美国的万头牧场。另外,还有一些家庭牧场,如河南、山东以及我国南方一些区域,比较富裕的家庭会采取这种模式。而我国政府也鼓励多元式养殖模式共同发展。
“这些年来,中国奶业的发展速度是跨越式的,因此决定了规模化必须是主流。”李胜利分析认为,首先,高昂的融资成本限制了中小养殖企业以及农户的发展;其次,最为关键的原因还在于规模化实现了从质量上把控奶源。
“大型牧场的监管成本非常低。比如原来1万个农户才能生产出100吨奶,现在1个万头牧场能生产出100吨奶。对于加工企业而言,1万个农户的监管成本十分高昂,而1个大牧场只要教育好,标准化的管理下,可以达到优质奶。”李胜利认为,中国这些年规模化牧场的发展,得益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对奶业的青睐,我国的乳业才能跨越欧美百年发展之路。
而中国这些年的发展,也证明了规模化是发展主流。现代牧业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产物;辉山也是通过上市,实现了种、养、加一体化,即自己种植饲料、养牛、加工牛奶、做市场。中鼎的模式则是盘活小牧场,通过入股的形式做起来。还有很多牧场是由几个公司共同投资建立股份制,然后再上市,有资金后发展牧场。
养殖业自己掌握命运 降本提效是首要任务
对于中国的奶牛养殖业,兴衰总是穿插而行,在某些阶段小农户杀牛倒奶并不是件坏事,即便是大企业也会根据市场情况以及奶价的高低,做牛群结构的调整。那么,国内的养殖业怎样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对比荷兰、美国等奶业发达,我国奶业仍然面临着高成本、高奶价等硬伤。例如,饲料转化率低。我国是1.2,而发达达到1.5,这需要通过科学的配方来降低饲料转化效率。经过测算,如果从1.25提高到1.5,1个牧场年能增收20.3万元。”李胜利认为,如何降本提效仍是我国乳业的首要任务。
据他介绍,澳大利亚原奶的生产成本为每公斤1.6元,欧洲原奶的生产成本为每公斤2.2元,美洲原奶的生产成本为每公斤2.5元,我国是多少呢?“3元左右。经过比较会发现,我国原奶与国际原奶生产成本的差距较大。因为从种植业开始,如我国的粮棉油、肉蛋奶和国际价格相比都更高一些。”
李胜利认为,高成本已经成为我国乳业发展的绊脚石。
另外,奶牛育种、饲料和养殖方式等 “硬件”,也影响着中国奶业前行的步伐。据李胜利介绍,在育种方面,优良的奶牛品种对产奶量提升的贡献达到40%,在单一因素里起的作用。李胜利介绍说,我国这些年非常重视奶牛品种的改良,为了追赶先进的水平,国际交流进行得很多。
在饲料方面,饲料自给率不足,依赖进口是我国畜牧业发展制约因素之一。“由于国情限制,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饲料原料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李胜利以豆粕为例介绍说,中国一年进口大豆已超过8000万吨,奶牛饲料用的豆粕大部分来源于进口。此外,苜蓿草和燕麦草的进口量也很大,且进口价格很高,直接增加了中国牛奶的生产成本。今年以来,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粮改饲,兴奶业”基调,以玉米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减少,粮豆轮作和粮改饲试点范围扩大。在2016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农业部明确提出,2017年将继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扩大玉米大豆轮作试点,扩大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
跨越式发展需要学习 取经国际蓄势后发
国际乳业价格过山车似的周期性,把降本提效的问题摆在了中国养殖业的面前。“从目前来看,我国一些大牧场发展得非常快,但是与先进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尤其在内部管理的细节上,还是需要不停学习。”在参与很多和企业的项目过程中,李胜利目睹了我国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相关各方必须要加强学习。”他一再强调,我国乳业的发展历史非常短,很多短板需要补齐。
在奶牛养殖和质量安全上,欧洲是做得很好的,它的一些经验对中国奶业非常适合。“欧洲在环境控制、质量安全体系、动物福利方面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在质量安全上,牛奶体细胞数可以控制在40万/毫升以下;在环保标准上,荷兰的氮磷排放政策,一公顷地只允许养两头泌乳牛,实现污染物‘近零排放;在动物福利上,欧洲养殖从奶牛角度考虑,保证奶牛生活环境的舒适度,从而大幅提升原奶质量。”李胜利说,“这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不仅是乳业,其他行业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荷兰乳业经历了上百年的经验积累,虽然我国牧场不可能在短期内发展成欧洲模式,但向欧洲学习质量控制、环保标准以及动物福利技术可以实现我国乳业的后发赶超。”
“一定要把欧洲一直说的’从牧场到餐桌‘,安全的全产业链控制的理念、方法、标准引入到中国乳业。”李胜利利用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作为平台,把中国乳业相关利益主体组织起来到荷兰参观,去看整个乳业链,从养殖、收奶,牛奶的检测,质量的控制,到奶牛场的运作,安全风险的管理,再到加工、市场等方面。
据介绍,该中心围绕提高中国乳业全产业链质量安全建设开展乳业合作科研,组织开展22项科研课题,将荷兰乳业的相关理念引入中国,启动了“奶牛大学”“奶牛信号学”等培训课程。
李胜利指出,从我国乳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看,目前中国奶业整体环境不错,预计在未来15年内,中国牛奶需求将稳步增加,原奶总产量将提高至6000万吨,自给率将达到65%-70%.同时,他表示,在整体趋暖的乳业大环境下,中荷乳业发展中心将不断发挥自身平台优势,实现中荷两国乳业全产业链上的更多企业的交流互动,为中国乳业的快速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