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健康、高雅的饮酒方式正在悄然盛行,谁的“葡萄酒文化”完备和独特,谁能更容易觅到市场“知音”。
趋势一:企业并购、整合升级
当今,葡萄酒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微观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据悉,中国葡萄酒市场零售规模为600亿-700亿元,到2013年将超过900亿元。截止2012年末,我国葡萄酒工业企业不到200家,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葡萄酒的产量达13.8亿升,同比增长16.9%;2012年12月份,我国生产葡萄酒1.745亿升,同比增长40.44%。而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6月,我国葡萄酒行业累计产量55.43万千升,同比增速为-7.15%。并且,在全球葡萄酒产量过剩、进口酒关税下调的情况下,进口酒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总体而言,“刮风似的”干红热已过,葡萄酒行业正式告别了原料供给短缺和消费者盲目跟风的阶段,随着高额利润时代的终结,可以断言,新世纪葡萄酒业已进入了健康、平稳、巩固、提高的发展时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葡萄酒产业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来尽快完成行业升级。虽然像通天酒业联姻白洋河这样的葡萄酒“并购大戏”不会时时上演,很多葡萄酒企迎接资本市场尚待时日,但葡萄酒企业的并购是大势所趋,市场经济决定企业并购的高潮会在业内掀起。行业资本进入葡萄酒业,将提高葡萄酒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这种资本包括同为酒水行业的资本,比如白酒企业投资葡萄酒产业;同时也包括业外资本,表现在像钢铁、房地产等非酒水行业内的资本形态;还有国际资本,比如拉菲在烟台建厂、保乐力加运作贺兰山等等,这些都将为葡萄酒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力量。随着更多资本进入葡萄酒产业,中国葡萄酒产业前景依然十分广阔,而长期资本是其发展的保证。
从政策层面来说,产业整合是在调控下实行跨地区、跨省份的产业联合,形成经济联合体。由于我国多部门管理体制已经羁绊了葡萄酒业的健康发展及参与国际竞争,未来产业整合还将向归属权延伸。葡萄酒业到底归属哪一部门管理,会得到调整。
趋势二:基地转移、东西互补
伴随未来中国葡萄酒市场实现从百亿级向千亿级的时代跨越,中国葡萄酒市场将呈现出产区资源全球化、葡萄酒文化本土化、消费高端化三大趋势。也因此,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优质产品成为葡萄酒企业面临的挑战。
葡萄酒的独特属性决定了,一瓶品质优良的佳酿源于得天独厚的葡萄酒产区自然条件。葡萄酒的竞争,从实际意义上讲应该算是原料和基地的竞争,拥有优质且充足的葡萄酒原料尤为重要。而随着葡萄酒的消费升级和选择变得更多样,各葡萄酒企业对于葡萄基地的重视程度也大大提高。但以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的葡萄基地建设才刚刚起步,技术水平并不成熟,要做出的葡萄酒尚需时日。但可以预见的是,的葡萄酒必定是基地与工艺相结合的产物。由此推断,中国的葡萄酒必将出自拥有基地和技术双重优势的企业。
一直以来,中国葡萄酒产区分布都较为分散。由于东部企业土地成本较高,未来产地向西部转移是大势所趋。实际上,近些年,几大知名葡萄酒生产企业早已开始把原料基地建设方向转向新疆,以期抢占优质的葡萄资源。未来西部产区将成为一些通用葡萄品种的种植基地,而西南地区和东北部分产区将成为一些特色品种的种植基地。在这方面,还需要产区之间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比如通天酒业和烟台白洋河的合作,是一种葡萄酒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横向并购,更是在葡萄酒原料和基地比拼下实现优势竞争的又一体现时代特征的产业整合升级的并购案例。
趋势三:洗牌加剧、市场下移
统计资料显示,在葡萄酒产量增长的同时,其他酒类也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这说明,不止葡萄酒,整个酒类市场都在扩大。产品逐渐向中高端化过渡,并且如今已经在产品中高端化方面形成了一个强者恒强弱者愈弱、完善稳定的市场格局。除此之外,受消费大环境的影响,我国葡萄酒消费将会逐渐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内陆城市延伸,葡萄酒市场覆盖面将逐步扩大,而消费者对葡萄酒接受程度也将得到很大提高。
这也说明,我国葡萄酒市场将进入新时期的加速洗牌阶段,特别是一些中档品牌,将成为洗牌的目标。对于一些弱小葡萄酒品牌而言,由于其本身资金、竞争实力、品牌知名度、市场资源等方面的弱势,很难与那些一二线葡萄酒品牌进行全面、直接的抗衡。而随着洗牌运动加速,葡萄酒连锁店快速扩张、厂家品牌不断整合,这些都将迫使中小品牌成为行业洗牌的牺牲者。这种情况之下,一批零散的、缺乏远见的弱小葡萄酒企或经销商将首当其冲,接受被“出局”的命运。这种情况无法避免,但对于整个市场而言,只有经过新一轮的洗牌,淘汰掉一些实力弱、酒质没保证的企业,市场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
从时间来看,中国葡萄酒行业真正的黄金发展期将在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之中,呈现在我们面前。此前的10年,葡萄酒在一线城市燃起了消费热潮,第二个10年刚开始两年多,但在国内二线城市和部分三线城市,葡萄酒消费的火热情况已经堪比几年前的一线城市市场。可以预测,随着消费市场进一步被发掘,在今后几年中,二三线城市的葡萄酒市场将变得如同现在的一线城市,中国乡村的葡萄酒市场将会如同现在的二三线城市。随着农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民对酒品种的需求也将逐渐增多。面对这新增的9亿人口的农村市场,许多国内外强势品牌都在千方百计地打它的主意,从城市消费圈“突围”,向农村市场“包抄”。但要真正吞食这块“肥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趋势四:进口续增、高价回归
随着我国葡萄酒市场进一步扩大,毫无疑问,国外葡萄酒品牌进入的欲望也日渐增强。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中国葡萄酒进口商的数量增至三倍,却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累计进口葡萄酒4.3亿升,比上年增加8.9%;价值25.7亿美元,增长18.1%;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升6美元,上涨8.5%。
不仅如此,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产品直接进入,也有产区建酒庄、收购企业股份等,力度明显加大,销量持续上升。一方面,这说明国内进口洋葡萄酒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同时还有“迷恋洋酒情结”,另一方面,这也势必使得国外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
与优质的国外葡萄酒品牌相比,国产葡萄酒还停留在以低廉价格吸引消费者的阶段。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当把条件设定为价格在300元以下的葡萄酒,同等价位下,43.1%的消费者会法国波尔多葡萄酒,20.3%的消费者会选择国产葡萄酒,17.1%的消费者会选择澳大利亚的葡萄酒,14.2%的消费者选择意大利葡萄酒,另有5.3%的消费者选择美国葡萄酒。而当不受价格所限的时候,多达56.8%的消费者会法国波尔多葡萄酒,排名第二的是意大利葡萄酒,比例达到20.6%,澳大利亚葡萄酒排名第三,达10.4%,只有9%的消费者会中国葡萄酒。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消费者在选购时,愿意为法国葡萄酒支付更高的价格,超过80%的人认为,、最贵的葡萄酒来自于法国。
不过,进口葡萄酒也正在经历着一个与中国传统白酒相类似的变迁过程,逐渐从商务场合、夜场渠道等特殊领域,向大众消费者的日常餐桌过渡,商家不得不重新调整利润空间,具有性价比优势的进口葡萄酒产品将越来越受消费者的追捧。
在此竞争背景下,进口葡萄酒的价格也有了战略性变化。如2003年份拉菲高位盘整后开始调头向下,2011年3月以来跌幅达15%,同拉菲一起下跌的还有波尔多其他的名庄酒,同时,玛歌、木桐等也出现了下跌。价格下调带来了市场份额的提升。目前,以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为代表的一些酒类消费成熟市场,进口葡萄酒的市场份额已逐渐与传统的白酒、啤酒分庭抗礼了。
趋势五:口感、主张独特
葡萄酒一向被定义为舶来品,相应的葡萄酒也是我们从西方“拿来”的别人的葡萄酒文化,中国的葡萄酒消费者更是饱受不懂酒以及不懂葡萄酒文化的诟病。但随着消费文化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识别能力和品尝水平也相应提高。对口味、价格、品种三项选购调查表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葡萄酒消费者均不约而同地把葡萄酒口味作为了选购时的首要考虑因素,这反映了我国消费者的日趋成熟,酒文化演变的消费文化已经在市场得到体现。
我国葡萄酒业发展到,是“酒文化”的驱动,是消费行为各要素注入酒文化的“行为文化”,是对“酒文化”的现实化、具体化、群体化、人性化、生动化的体现。生产企业要让葡萄酒更贴近消费者,让消费者体其精、察其味、识其内容。随着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认识继续加深,在与西方葡萄酒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加上各个省份不同的风俗习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葡萄酒文化将形成。
新世纪新10年葡萄酒消费文化的来临,是我国葡萄酒业在观念上、行为上的一次革命。探其革命意义,标志着消费终端促销的终结,终端消费的开始;简单化买断经营的终结,厂商联盟体式合作方式的开始;单纯品牌竞争的终结,集合品牌形象提升的开始;单一营销的终结,文化信息营销的开始。葡萄酒业应把文化传播的作用点放在消费者身上,让消费者感受到独具魅力的葡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