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上放心奶,是国人的心头大事,早期各种安全事件也是消耗了人们对国产奶的信心,中国奶业如何打好翻身仗呢?
“十三五”期间,农业部将围绕“种好草、养好牛、保安全、创品牌、讲故事”部署五大行动,振兴中国奶业发展。
种好草——提供奶牛养殖优质饲草料
养好牛——将建300家标准示范牧场
保安全——构建严密的质监体系
创品牌——开展奶业品牌创建行动
讲故事——展示中国乳业品牌形象
国产奶“叫好不叫座”?
事实上,这几年,中国奶业也是频频“报喜”。
中国奶业协会2016年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5%,质量安全为历史水平。
监测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生鲜乳中乳蛋白和乳脂肪的平均值都已远远高于标准,而且超过欧盟标准。从部分数据上看,国产牛奶的质量还要优于进口。
主要乳品企业生产设备、加工技术大都源自国际知名厂商,管理运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伊利、蒙牛进入世界奶业20强。
然而,与之相比,奶业的销量却令人担忧。
记者调查发现,2015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奶牛养殖企业都遭遇亏损,近半乳制品加工企业业绩下滑。
在经历了连续四年的快速增长之后,2016年中国的奶粉行业首度出现负增长,全年奶粉销量较2015年大约下滑了2%。
2008—2015年,我国进口乳制品市场占有率从6.8%上升到22.1%,我国乳制品新增消费的80%被进口所占。
因此,国人见证了如下无奈的情景:一边是中国奶农含泪倒奶,一边是中国父母境外抢购奶粉。
有着历史时期的质量安全,然而却卖不出去,国产奶正在遭遇 “不叫座”的尴尬。国产奶如何赢回消费者的信心?进口奶大举进入,如何让“奶瓶子”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呢?
央视评论:国产奶要安全,更要有安全感
心理学上讲“刻板印象”,说的是外面的天色早已变了,但内心的认识却很难扭转。很多时候,“刻板印象”被用作怪当事人不能与时俱进,但在牛奶这个议题上,似乎很难怪国人。
中国奶业的品质早已提升一个层级,但破除三聚氰胺带来的信任危机,怕是还需时日。中产阶层到国外抢购奶粉、忙着代购奶粉是身边的常态。可见公众对国产奶的不信任感始终存在。
因为安全与安全感并不是同一件事。像走在玻璃栈道上的人其实很安全,但很多人很没安全感,中国奶业需要破除的正是“有安全但安全感不足”的困境。
中国奶业发展需穿越“三重门”
打铁还需自身硬,牛奶品质最骗不了人,正是“瓜子无语、味道说话”。然而目前来看,中国奶业依然面临三重门。
道门是大众的不信任感。
第二道门是养牛成本升高与奶价走低。去年国产奶业亏损超过50%,但即使如此,国产奶价与国际奶价依然严重倒挂。去年9月,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一吨进口奶粉到岸价是1.8万元,但是国产奶粉却接近3万元。
第三道门则是国内奶业消费增长放缓了,这与国际奶粉的低价,一起构成了对国内奶业的双重挤压。
无需盲目做大中国奶业
人均奶制品的消费量还远远低于发达,奶业市场没有见顶,中国奶业的前景其实大有看头。不过,阵痛期显然也存在。当此关头,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求大。
不盲目求大是基于这样一种判断。奶制品不同于粮食,并非战略物资,并不拒绝全球化的红利。中国不用为发展奶业而大量耗费本不多的耕地、林地、湿地,徒增环保成本,过度透支本土资源。
不过,不盲目做大奶业,并不意味着农户放弃“规模养殖”,企业放弃“全产业链经营”,政府放弃全流程的监管。恰恰相反,提升整体品质最需要的是放弃散养、摆脱小作坊,向规模化递进。其次,不盲目做大也绝不意味着任由洋品牌占领中国市场,毕竟是否有的民族品牌事关奶农收入也关系到国民信心。
做强中国奶业 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中国奶业更加需要在“强”字上做文章,促进中国奶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方向跃升。农业部说,要围绕种好草、养好牛、保安全、创品牌、讲故事等方面部署五大行动,振兴中国奶业发展。其实,品牌与故事全在好草、好牛与安全里。
当然,奶业品质和安全只是食品品质安全中的一环,中国奶业其实不可能脱离食品安全的大环境独善其身。只有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出发、最严肃的问责,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才能有国人消费信心的提升,才有中国奶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