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麦当劳和经营肯德基等的美国百胜餐饮集团两家公司已开始调整中国战略。麦当劳1月9日决定以20.8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业务出售给中国国有综合企业中信集团等。百胜也在此前拆分了中国业务。美国餐饮企业的两强均未能充分应对中国消费者嗜好的多样化,业绩陷入低迷。随着顾客流向竞争对手,业务重组成为当务之急。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月10日报道,中信于9日正式公布了业务收购计划。该公司将与美国投资基金凯雷集团共同收购麦当劳的中国子公司,成立新的运营公司。新公司的各方持股比例分别为中信52%,凯雷28%,麦当劳20%。计划2017年夏季之前完成收购。
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合计运营约2400家店铺,员工人数超过12万。新公司将获得中国内地和香港的麦当劳加盟店20年的运营权。今后5年除了以门店数较少的地方城市为中心新开设1500多家门店之外,还计划推进改良商品菜单。
一方面,经营肯德基和必胜客的百胜2016年10月拆分了中国业务。拆分出去的公司接受了中国阿里巴巴集团等的出资。正力争通过积极引入阿里巴巴的支付服务等,提高竞争力。
对“食品安全”应对不力
最近几年业绩增长持续陷入停滞的两家公司有诸多共同点。比如都是在1989―1990年进驻中国的老牌外资企业,在当时的中国,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仅存在新鲜感而且本身的竞争也较少,因此一举扩大了门店网络。伴随中国经济增长,麦当劳和肯德基一直被视为“富起来的象征”。
然而,在之后发生的两个问题引发了顾客的不断流失。一是对“食品安全”应对不力。2014年7月,两公司的食材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使用过期鸡肉一事被曝光。发绿的鸡肉在电视上被大肆报道。这一事件后,两家公司的销售额大幅减少。
另一个问题是,随着经济增长,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的嗜好趋于多样化。
据业界团体中国饭店协会统计,2015年中国的餐饮市场规模比上年增长11.7%,达到3.231万亿元。虽然保持增长,但起拉动作用的是当地的新兴餐饮企业和以美国星巴克为代表的咖啡连锁店。
地位被星巴克取代
星巴克提出了到2021年将中国的门店数量较目前增加一倍、达到5000家的雄心勃勃的开店计划。一杯拿铁咖啡的价格在中国约为30元,并不便宜,但作为年轻人休闲放松的场所而受到青睐,作为新富裕的象征,取代了麦当劳等。
进入2016年后,两公司的业绩呈现了复苏的迹象。但在7月份后,中国百姓作为对插手南海问题的美国的反抗,各地爆发了抵制运动。两公司的业绩再次恶化。
两公司力争通过注入中国资本等尽快实现经营重建。不过,恢复已经受损的形象并非易事,业绩恢复的前景浮现着不透明感。
不用再投入,但可以参与决策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月10日报道,麦当劳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伊斯特布鲁克在接受采访时称,将中国业务出售后,麦当劳将不必再为在中国开设更多的门店来买单。伊斯特布鲁克此前曾表示,他希望中国能够成为麦当劳的第二大市场,目前中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排名第三位。
伊斯特布鲁克称,上述交易将给公司带来商业上的成功。他说,麦当劳不用向市场投入资金,但可以参与决策过程。
据知情人士称,未来麦当劳将抽走约6%的销售收入,是百胜旗下德基(KFC)和必胜客(Pizza Hut)品牌在中国获得的3%抽成的两倍。该人士称,根据这项20年期的协议,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特许经营授权费还将上升。一位麦当劳的发言人未上述条款置评。
知情人士表示,各方磋商协议花了约七个月时间,近期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政府控制资本外流之际,麦当劳将如何把获得的收入汇出境外。目前资本账户下超500万美元的海外支付将报政府审批。
伊斯特布鲁克承认,今后将资金汇出中国将是头号难题,不过他没有详述。此前麦当劳将从中国取得的大部分利润重新投资在中国。
当前,麦当劳和其他许多大型连锁餐厅都在转向所谓的轻资产结构,实质上是保留品牌但出售门店。在这种模式下,公司可以获得销售额的一部分,而无需承担因员工队伍庞大和营业场所广泛而产生的成本及债务。
伊斯特布鲁克称,麦当劳的长期计划是将95%的门店转为特许经营店,公司准备在韩国展开类似的出售。他表示,麦当劳没有在俄罗斯剥离资产的计划,该公司在当地拥有并运营大约600家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