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网红”已经是大家熟知的名词,而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网红”产品,“网红食品”是一类,而且甚至比“网红”还要抢手。
这两年的清明节,人们越来越无法忽视一款来自上海的时令小吃“青团”。作为“网红食品”的现象级代表,杏花楼等凭借着“互联网+”打了漂亮的一仗。但随后,食品界各种网红层出不穷,怪现状也让人颇为惊诧。
据中国之声6日报道,“某些网红食品想吃上一口的话,动辄得排队四五个小时;好不容易排上了,人家还限量。”作为上海本地媒体,解放日报的报道则更为详尽。在人民广场,“如果谁能一手拎几杯‘喜茶’奶盖茶,一手拿一袋‘鲍师傅’肉松小贝,定会招来一片羡慕的眼神。并非这两个新晋‘网红’美食有多好吃,实在是因为排队成本太高,如果是下班时间或双休日,这两家店的排队时间基本都在5小时左右。”如果从“黄牛”手中购买,一杯奶茶加价50元至100元不等,而微博上则流传着“喜茶”关于限购和实名制购买的通知。
在网络上,绝大多数围观群众都表示不理解:如果是挂三甲医院知名专家的号,排大队乃至买“黄牛号”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一杯奶茶至于吗?尤其是,这家奶茶店还是个连锁店,并非四海八荒仅此一家别无分号。但,最长排到7个小时的队伍明白无误地显示出“至于”,而且因为孕妇免排队的优待政策,还专门有准妈妈们来代购赚奶粉钱呢。相应地,也有APP推出了替排队的业务,黄牛们不仅有了平台还组织化了。
也许,拿着“网红食品”拍照之后,发朋友圈获得的点赞数量可以抵消排大队或者黄牛费用带来的人力财力成本。毕竟,这是明码标价、两厢情愿的事情。但是其中的食品安全风险和潜在的违法违规操作,还是需要提起注意的。比如,假如有人因为食用了“网红食品”发生不适,但其中又经过了“黄牛”的手,这里面的责任该怎么认定?又比如,造成此番排队盛况的营销手段中,有没有虚假夸张宣传,有没有逃避监管?
在不久前的二月,人民日报报道,杭州市场监管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微信朋友圈里火了半年的某曲奇饼干的一处生产作坊,属“三无”代工厂,还冒用“QS”企业食品生产许可标志。事后,该曲奇经营商表示,代工厂生产的饼干质量符合相关标准,且未流入市场,相关证件正在办理中。但无论怎么说,这些食品无证生产的真相被坐实。
现在,无论是人还是食品还是衣服化妆品等,成为“网红”都有着明确的炒作套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简直乱花渐欲迷人眼。但作为经历过各种食品安全大风大浪的消费者,应该保持理性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为潮流所裹挟;而各职能部门也该重视起对互联网营销和“网红食品”监管,有必要让其从业者和相关人员明确知晓,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