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葡萄是美丽,静止与纯洁的,但它只是水果而已;一旦压榨后,它变成了一种动物,因为它变成酒以后,有了动物的生命。美国作家威廉杨格这句关于葡萄酒的描述,诠释了葡萄酒的前世今生。
坐在记者对面的这位西装革履的红酒界大佬黄特平先生,讲着一口难懂的普通话,聊起红酒整个人却是难掩的熠熠生辉,我们的对话始于红酒百利达品牌的缘起。
黄特平缓缓道来:位于西澳大利亚玛格列河附近的葡萄庄园前身是由澳大利亚本地人创立的,我的父亲当年出于对红酒的热爱和敏锐的商业眼光,从别人手中买下了这万亩的葡萄园,种植葡萄并志在酿造出新世界的高品质红酒。
几年前,黄特平作为第二代酒庄庄主,正式接管了家族生意,从此便开启了百利达遍布全球的发展之路。酿造的新世界红酒人们习惯把红酒分为旧世界和新世界。法国红酒之所以被称为旧世界红酒,因为他们历史悠久,极富盛名,在红酒世界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而新世界红酒则是以澳洲为代表的新生代红酒,这些红酒品牌虽为后来者,但都具有后来居上的信心和实力。
新世界红酒继承和传承了老一辈江湖大哥的品质,又结合新时代的新技术、新理念,打造出与老一代红酒不同的全新主力品牌。百利达便是新世界红酒的代表。
决定红酒品质优劣的两大重要因素是葡萄生长的土壤和酿酒师的技艺。玛格列河流域阳光充足,气候优良且稳定,土地矿物质丰富,拥有不受污染的天然环境,因此能种植出世界上的葡萄。由此百利达的葡萄园在自然条件上占足了优势。黄特平锐意创新的观念加之酒庄酿酒师出类拔萃的酿酒技术以及多元文化背景的酿酒经验酿出了世界上的葡萄酒。
为使百利达酒达到的品质,黄特平给予酿酒师充分的专业空间,不计成本,从法国和意大利等地斥巨资进口木桶,只为在先进科技的酿酒工艺基础上保留葡萄的原味和果香,这使得生产出来的红酒充满个性和活力。他说,葡萄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从发芽到剪枝,他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多时候会将已经结出果实的葡萄舍弃掉,只为保证那些用于酿造的葡萄是完全合乎标准的。这在普通人看来是不符合利益化的原则,但在黄特平看来,这不仅不是损失,相反却更好地成了他的红酒品牌。也正是缘于此,庄园里他的手下、当地的老外都对他很信服,始终忠诚地致力于为百利达酿造的葡萄酒,他们各自成着彼此的红酒梦想。
收获荣誉与市场
在黄特平的带领下,百利达的酒庄不仅被评定为世界五星级酒庄,还先后又收购了两个酒庄,将葡萄种植面积扩大至1.5万亩。百利达红酒在国际各类评奖中屡获殊荣,屡夺桂冠,连续五年成为中国商务部全球CEO大会指定用酒。
面对百利达获得的诸多荣誉,黄特平十分珍视。他仍然清楚地记得,有一次,百利达红酒在国际上参加一个非常知名的评奖,一举夺得多项大项,黄特平兴奋地与大家分享这份荣誉。国内的一位朋友对他说:老黄,你可以呀,能够忽悠到这么大的奖!黄特平听罢心里十分不悦,在他的心目中,蒙瓶盲品(国际红酒通用的品评方式)得到的珍贵奖项是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自己的百利达以实力取得的胜利,岂能有半点质疑。
在百利达获得国际奖项以及市场肯定之后,五年前,凭借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和的判断,黄特平看准并开始布局国内市场。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近些年随着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国人对于健康的生活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由于适度饮用红酒对健康有益,使得红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谈到近些年对中国市场的发展,黄特平感叹,由于澳大利亚、智利等后起的红酒品牌不断出口中国,法国、西班牙等传统的红酒生产强国也都加大了对中国红酒市场的关注和投入,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黄特平显得十分淡定,他认为竞争是好事,只有真正好品质的红酒才能拼到。
品味红酒之外的艺术
黄特平性格豪爽,喜欢热闹,每到一处都结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在做红酒生意之前,他涉足过很多行业。他不无幽默地笑着说道:别看我块头不算很大,但正如有人说的,浓缩的都是精华,我投资过房地产、酒店、旅游,还投资拍摄超过200部的电影。红酒之外,让他投入心思最多的,还是他从年轻时候最迷恋的艺术创作。
黄特平的父亲一直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很多艺术家都是非常好的朋友。由于家庭的熏陶,黄特平自幼对艺术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青年时期,他曾自学素描、色彩等绘画基本功。为了提高画技,他开始了长达30年的边经商边学画的生活。尽管经历了很多的心酸,但他得到了很多大师的指点,积累了宝贵的绘画经验,特别是随着他游历的脚步不断迈进,丰富地体会着所游历的文化特点,为他日后的创作带来了层出的灵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将他追求艺术的一颗心磨砺得更加坚韧。在他香港的家中,存放着他多年来创作的画作。
黄特平并不满足于艺术之途的自我探索,开始诚心结交艺术大师以飨自己追求艺术之心。他以酒会友,收藏艺术佳作,热情组织参与艺术文化交流活动。刘大为、王明明、何家瑛、冯大中这些在中国艺术界如雷贯耳的大师都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善行缘于分享的天性
黄特平还拥有一颗慈善的心。徜徉在高端葡萄酒文化中,黄特平不仅对慈善事业有自己的理解,他还身体力行,将慈善作为人生中的一部分,善行天下,回报社会,也由此收获了快乐。
在他看来,葡萄酒与慈善事业本来是一体。葡萄酒制造商从骨子来说都乐于分享。在餐桌上,他们乐于分享佳酿带给舌尖的享受。在生活中,这种分享的天性也让他们愿意为慈善事业出力。
我的财富观是:让财富来自于社会,要用于社会。财富对于我来讲不是很重要,金钱对于个人来讲价值不大,只有用于社会才会发挥其的价值。黄特平坦言,我坚持做慈善已经很多年了。如果只有你一个人快乐,有千千万万的人不快乐,那么你的财富和人生很没有价值。富有了要帮助穷人。如果全世界的成功商人都能拿出自己财富的一部分用来做公益,帮助弱势群体,那么,这个社会会很圆满。尽一份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善行,能做多少做多少。同时,做慈善也是企业社会形象、社会责任的体现。
鉴于黄特平对慈善事业长期不懈的贡献,时任香港民政事务局常任秘书长林郑月娥女士在中华建设基金会2010年度周年慈善晚宴上为他颁发慈善大使荣誉证书。2011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在第四届全球华人企业家论坛上为他颁发亚太地区最受尊敬企业家奖。
黄特平晃动着手中的红酒杯意味深长地说:一个人如果能把慈善作为一种生活常态,那么他的生命将充满永恒的快乐。
采访中,黄特平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葡萄酒是有生命的。在他的眼中,那盛在杯中流动着的是温润华丽的生命,伴随着他不断开启人生的每一段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