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天来一碗热乎乎的营养汤是不过的事情了,在诸多靓汤之中,骨头汤是最为常见的,也是老百姓最为喜爱的汤品之一。很多人在家熬骨头汤发现没有外面的鲜美,吃起来总少了一个味,这是怎么回事呢?很有可能是因为你陷入了熬汤误区。
很多人总认为炖煮时间越长,骨头中的营养物质溶出越多,营养价值越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骨头中的钙主要以磷酸钙、碳酸钙等形式存在,炖煮时间再长也很难熔化;其次,随着炖煮时间的延长,骨头汤中的蛋白质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再者,长时间炖煮还会使骨头和骨髓中的脂肪大量溢出。因此骨头汤不是熬越久越好!首先我们要先了解排骨汤熬煮的时间,一般如果是猪排骨,先将水烧开,然后小火熬煮2小时-4小时可以了,一般4小时的营养价值,最养生滋补,不过如果你想要喝汤吃排骨,那一般炖煮2小时即可。
煲汤用冷水,骨头上的肉不可能剔得很干净,一般都会有肉,如果一开始往锅里倒热水或者开水,肉的表面突然感受到高温外层蛋白质会马上凝固,使得里外层蛋白质不能充分地溶解到汤里,破坏了汤的营养。一定要记得,煲汤的时候要一次加足冷水,并慢慢地加热,这样骨头中的蛋白质才能够充分地溶解到汤里,使汤的味道变得鲜美。
有实验证明,在高压锅蒸煮两小时之后,骨髓里面的脂肪纷纷浮出水面,但汤里面的钙仍是微乎其微。要想用骨头汤补钙,只有一个方法:加上半碗醋,再慢慢地炖上一两小时。醋可以有效地帮助骨钙溶出。需要注意的是:这时一定不要用高压锅,用砂锅来炖,避免在骨头汤中溶出过多的铝。
汤越靓,营养越高。其实并非如此,猪骨、鸡肉、鸭肉等肉类食品经水煮后,能释放出肌肽、嘌呤碱和氨基酸等物质,这些总称为“含氮浸出物”。很显然,越美味的汤,含氮浸出物越多,包括“嘌呤”等越多,而长期摄入过多的“嘌呤”可导致高尿酸血症,后者是引起痛风病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