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饮料市场一直都在不断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现在市场变化非常的快,竞争也非常的激烈。最近了解到,可口可乐中国正式入股了国内网红酸奶“乐纯”,并一跃成为了它的“二当家”。这意味着,可口可乐的饮料组合已在中国市场延伸至酸奶品类,未来双方将探索产品创新、数字化创新、创新品牌孵化等多个领域的战略合作。可口可乐正在加速迈向全品类饮料公司,乐纯的产品及创新业务模式等与可口可乐不谋而合。
乐纯是中国头部的酸奶品牌,据称月销售额超过千万元(2017年底)。乐纯成立于2015年,三年时间里,乐纯迅速成为网红酸奶。目前能够为16个省市的52座城市提供全程冷链配送。此次投资后,乐纯将继续向拓宽品类、建设全渠道、产品创新三个方向迈进。
乐纯创始团队透露,本轮融资后,乐纯创始团队依然掌握股东和保持控股权。但可口可乐想做的并不是指望其盈利,而是摸清酸奶品类的市场,以便日后将饮料组合在中国市场延伸至酸奶品类。
业绩五年连降
本次交易,对于可口可乐而言,既是业务上的布局,也是公司品类多元化的必然。因为,由于可乐被打上了“不健康”的标签,喝可乐的人比以前少了很多。
今年3月,可口可乐发布2017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可口可乐净收入354.1亿美元,同比下滑15%;净利润为12.48亿美元,同比大降81%。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可口可乐连续第五年出现业绩下滑。
在中国市场,尽管2017年碳酸饮料仍有2.4%的增长,但增速放缓明显,增长很乏力。毋庸置疑,可乐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碳酸饮料越来越不畅销,但不至于业绩出现断崖式下跌,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可口可乐的买与卖
大家可能忘记了一些重要新闻,2016年可口可乐董事长兼CEO穆泰康称,公司未来将致力于让灌装业务归于特许经营公司完成。
可口可乐在年报中曾表示,整个灌装投资部门在2017年亏损了11.17亿美元(2016年是1.37亿美元),这要归功于我们的并购分拆行动(直接或间接的)……
出售:
2017年,卖掉了价值38.21亿美金的资产,主要是北美和中国的灌装厂;
2016年,卖掉了价值10.35亿美金的资产,主要是北美的灌装厂;
2016年,卖掉了价值5.65亿美金的资产,主要是北美和巴西的灌装资产;
归根结底,可口可乐开始了轻资产运作,可口可乐大部分收入来自浓缩浆而非终端可口可乐产品。卖浓缩浆比直接卖汽水有诸多好处,比如更容易标准化、更容易运输、更容易分销,自然毛利率也更高了。
终端产品从自主生产到合作生产的直接影响是收入的减少(同样的终端销量,公司能确认的收入部分变少了)。是的,这是收入下滑15%的核心驱动要素!
汽水产品确实不增长了,甚至面临下滑的压力,为了维持和扩张公司的收入,可口可乐一直在多元化他的产品线。
并购:
2017年,增加了价值39亿美金的资产,主要是可口可乐将从百威英博手中收购非洲一装瓶厂多数股权;
2016年,增加了价值8.38亿美金的资产,主要是厦门粗粮王的股权收购;
2015年,增加了价值24.91亿美金的资产,主要是怪兽饮料公司的股权收购;
并购和分拆业务这个过程往往意味着巨大的损耗,特别是大型的并购和业务拆分,这个损耗能不能被其所期望的一些好处所弥补是个很难说的问题。
税改:
除此之外,2017年由于税改,可口可乐公司额外缴纳了53.5亿美元的税款。根据税改方案,联邦企业税从2018年开始从原来的35%下调至21%(有效税率)。但是呢,新税制对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税收增加了,主要是为了阻止美国资本外流,增加美国本土的投资吸引力。于是法案又要求企业支付一个一次性的过渡税,这个过渡税是针对可口可乐控制的海外企业过去8年的累计盈利的。
综上所述,碳酸饮料的下滑只是影响可口可乐业绩的一小部分。
可口可乐的转变
近年来,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追求更加多元化、健康的食品饮料,因此竞争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日益广泛和激烈。虽然食品饮料行业发展呈现上升期,但如果可口可乐业务结构不做出相应调整,那么势必会面临巨大挑战。
可口可乐17年报汇报了其目前的产品和品牌结构:500+品牌,4100+产品,以及每年1300+的迭代产品(包括新品类、新包装等等)。简单说来,可口可乐,早已不是一家只做可口可乐的公司了。
早在20世纪50年代,可口可乐的产品多元化已经开始了,并且在60年代开始加速。同时健康(肥胖)问题也早开始出现,60年代的健怡可乐试水已经开始了。尽管在酒精类饮料中乏善可陈,但是在非酒精饮料市场中,可口可乐公司在可乐、果汁、咖啡及茶、水饮料、功能饮料方面都有不错的成绩。
2018年开始,可口可乐转型加速,不仅推出了雪碧纤维+新品,还首次参加了糖酒会。此外,可口可乐还推出了淳茶舍无糖茶饮料、怡泉+C减糖版、乔雅咖啡升级版等系列新品。
乐纯对于可口可乐来说,既是一家善于互联网营销运营的企业,也能弥补可口可乐在中国酸奶市场的缺失。
但投资乐纯对可口可乐而言显然是杯水车薪。不过,却能帮助可口可乐摸清酸奶这个品类的发展前景,毕竟在这一领域已有包括伊利、蒙牛、光明乳业、君乐宝等在内的公司在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