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超市的食品,人们似乎还是更愿意直接面对农民,像老中医一样望闻问切。
前几日,鲁甸发生地震。远在2400公里之外的北京凯德Mall(太阳宫店)地下二层舌尖上的市集,通过举办一场特别展会鲁甸农产品特卖会,来帮助灾区重建。
与以往舌尖上的市集不同,本次市集直接联手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各类农产品的合作社和商会共同举办,确保货品物美价廉。现场不仅有蔬菜、水果、蜂蜜、大米、核桃常规绿色农副产品,还有来自云南鲁甸的特产花椒。
花椒为鲁甸县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在经历了地震之后,又遭遇连续大雨,导致成品率低。即便如此,本次展会中的鲁甸商家仍表示本次市集花椒的销售价格并不会比市场高,有的甚至比网上还要便宜。
舌尖上的市集,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
有机生活
从踏入北京凯德Mall(太阳宫店)地下二层的那一刻,舌尖上的市集,这个位于地铁C口左边的小广场成了这里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牛奶、鸡蛋、胡萝卜、黄瓜、苦瓜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蔬菜,陪伴着一波又一波的顾客,从进地铁口到出地铁口。
来这里的顾客,都是讲究生活品质的人。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有机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一种商机。如今无论是在大型超市的货架上,小型专卖零售店里,抑或是网络购物中,均能看到有机食品的影子。
三鹿奶粉、苏丹红这些事情把人们搞怕了,现在人们越来越怀念小时候在农村吃的那些东西。比起超市的食品,人们似乎还是更愿意直接面对农民,像老中医一样望闻问切。
在舌尖上的市集创始人之一的徐鸿勇看来,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大多已经成家,希望给孩子或者老人找到更安全、更健康的食物的消费者是支持市集的中坚力量。统计发现,市集的消费者大部分是有孩子的家庭,收入分布比较广泛,但是受教育程度都比较高,40%是硕士及以上学历。
而舌尖上的市集的组织者,也正是一群关注生态环境、关心食品安全的人士。在当下国内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成为老百姓的头等大事之时,他们希望能够从舌尖上的市集起步,努力为消费者创造一个能够获得安全健康食材的集市,为安全农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一条与消费者直接面对面的机会,然个更多的人参与到有机生活中。
最宝贵的是信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一个让农夫和消费者直接对接的模式,驱使舌尖上的市集整个链条运转起来的是信任二字上。
他们觉得,有机认证只是为了配合有机产品商业化的一种举措,是当产销双方无法直接建立信任时的一种手段。当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沟通、交易,并且双方彼此了解和信任,那不需要一个第三方来做鉴定了。依据现行的认证条款,单个品种的认证做下来要几万元,过程复杂费用也很高,很多小农户都做不起。
舌尖上的市集发起人肖亮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说自己过去到超市买菜,都是挑贵的买,很傻。他觉得贵的也不一定是真的有机。因此,舌尖上的市集与传统的商品大集的不同,他们搭建的是中小农场主与消费者之间的平台,消费者直接面对的是生产者,能够确保消费者获得商品的信息。
商品的价格、产地以及是否用过农药、化肥,展位人员即生产者可以详细地告知顾客。而传统的商品大集,展位销售者对于商品具体信息的把握不如生产者。肖亮说。
徐鸿勇也坦诚,他们做舌尖上的市集最头疼的问题还是对产品的把控,一旦渠道拓展了,各方面的要求更高了。对农友是否真的采取绿色方式养殖,他们也会有担心。随着需求量的增大,这些担心也会增加。所以他们除了要求参与市集的生产者(商户)必须填写诚信责任声明以外,还不定期对参与市集的生产者(商户)进行飞行抽检。
在卖家入驻之处,6个创始人会仔细审核每一家想进入市集的农户,亲自拜访、交流理念,在了解生产状况后,决定其可否加盟市集。农户向市集发出申请之后,市集发起人会通过微博、微信发动顾客、同集商户考察,认为农户的为人和产品确实诚实可靠才可以进入,一旦发现造假行为,立即公告、永远驱逐。
因此,舌尖也主动淘汰了一些农户,淘汰的原因是怀疑产品不是自产或有机的,对农业投机分子不予考虑。因此,当他们发现一家农户新上了一种菜,但这种菜我们细心的一个顾客发现他地里没有,于是将他驱逐出去。一根菜,可能毁了一个市集、几十家农户的声誉。
徐鸿勇介绍说:目前长期加盟舌尖的农户有30多家,他们当中纯粹的农民并不多。不少是高校教师、农业专业领域的研究者或者是白领,对食品安全非常关注,秉持绿色理念,选择租种农田,经营小农庄。
市集和农友合作,首先是跟这个人合作,看他是不是用良心在做事。对于市集而言,维系与农户之间关系的关键要素还是诚信。市集需要靠谱的产品,更重要的是靠谱的人。徐鸿勇如是说。
市集上的顾客多是微博、微信的粉丝,不知什么时候会到农庄去,是考察,也是看种菜的朋友。一位老顾客说,我常买的摊子,他家的农场我去过好几趟,他怎么种的,我心里清楚。
菜市场上的人情味
你微博号多少?告诉我一下我加上你。你扫一下我店外面的二维码,加我微信,回去之后咱们慢慢聊。
在舌尖上的集市里,听到的不是讨价还价声,反而经常能够看到卖家和顾客在求互粉。我的微博名字叫萤火虫的品质生活,一说萤火虫,整个市集的人都知道我!彭小姐骄傲地说。她是一名全职太太,也是舌尖上的市集的忠实拥趸。她一边挑菜一边对记者说,因为家里有孩子的原因,自己特别注意食品安全。
彭小姐说:我和他们店家都成了朋友,每天都在网上聊天,有时候看到他们菜卖不出去我都替他们着急!
舌尖上的市集创始人之一的马勃民说:在一般的市集里,农产品的销售者往往是生产者,这也是其与一般的菜市场的区别。时间久了,农户和消费者形成了捆绑关系,买东西的认定到这儿来买,卖东西的也认定在这儿卖,这种形态像是一个社区平台,与网上购物、线上交流有很大区别。
在北京这样高楼林立的大城市,每天擦肩而过的人可能并不会说上一句话,但在依托微博和微信等进行交流的熟人社会里,人们反而更容易建立起一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