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涨价和“奶荒”正在倒逼伊利、蒙牛等中国乳业巨头完善产业链,加速调整全球奶业布局;加大牧场建设,通过自建奶源来缓解供应链上游的紧张状况。
进入12月,上海光明乳业、北京三元食品等品牌的部分乳制品产品开始提价,涨幅8%左右。至此,自7月以来,中国乳业几乎所有品牌都进行了产品提价,幅度多数在5%-20%。
“合理的奶价是维护奶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长期低价不利于奶业平稳健康发展。”内蒙古农牧业厅畜牧处处长白音认为,此次涨价属于奶价在长期偏低之后的理性回归。
记者在市场调查发现,此轮涨价潮中,低端液体奶涨幅,而高端牛奶涨幅并不明显,奶粉则几乎没有涨价。分析人士指出,这主要是因为高端奶和奶粉利润丰厚,部分消化了原料奶价格上涨而增加的成本。
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河北省等多个奶业大区了解到,2012年原料奶的价格普遍在3元多,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攀升,在连涨14个月之后,多地区的原奶价格已经接连突破4元和5元。
“根据成本测算,目前合理的原奶收购价应该在4元左右。但现在已涨到5元、甚至6元,快要失控了。”蒙牛集团副总裁姚海涛说。
“在原料涨幅这么明显的情况下,乳企一起涨价,要比有的涨、有的不涨更合理。”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于光军说,在过度竞争时代,企业即便亏损也不涨价,而是通过“价格战”争抢市场。这导致奶价长期过低,企业低水平竞争,行业不能健康发展,而这也是乳业曾经出现掺假造假现象的主要原因。
“过去是过度竞争了,导致我们的奶业到处都是病。现在像是在黑暗中行走的人,终于看到了一线光明。”于光军说。
据受访企业反映,因为散养奶农大量退出行业,中国乳业遭遇了罕见“奶荒”,是奶价大幅度上涨的原因。据统计,2008年全国有奶农260多万户,2012年只有不到200万户,估计2013年奶农的数量还要下降20%。
蒙牛集团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原料奶供给跟乳企加工能力相差50%,保守估计3年后中国供给缺口仍将维持在20%左右,并长期存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会长宋昆冈指出,奶源紧张将成为眼下制约中国乳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国外品牌除了奶粉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迅速提高外,液体奶产品也在加速布局。据行业统计,今年1至8月中国液体奶进口已达12.99万吨,同比增加122.37%。
为了应对来自于全球的竞争,伊利、蒙牛等中国乳业巨头也开始加速在全球的奶业布局。今年以来,伊利已经三度出手,分别于4月在新西兰投资奶粉项目,7月与美国的牛奶公司DFA达成战略合作,11月与意大利乳业巨头斯嘉达公司达成战略合作。
另外一些大型乳企选择在此时加大牧场建设,通过自建奶源来缓解供应链上游的紧张状况。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奶荒”倒逼奶业加速了上游建设规范化、规模化的进程。
“‘奶荒’恰恰证明中国确实是全球乳业未来的增长点。”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说,与消费者的悲观不同,企业对奶源市场普遍持乐观态度。
伊利方面称,原料奶收购价的增加促使奶农们重新燃起养牛的热情,新西兰等国外奶源已经进入更好的产奶期,再加上国内奶企自建牧场产能的逐渐释放,原奶供应量短缺的因素正在消除,“奶荒”现象有望缓解。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图文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章内容中图文的真实性、完整性等未经本站核实,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