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年沉淀和迭代,自热食品已经从初期的新兴概念,转变为历经高速增长和鼎盛时期的成熟产业。2019年,自热食品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吸引了更多食业新品牌和大品牌的入局,并实现了生产技术和发展格局的革新,让这一品类步入了全新的发展赛道。
自热食品产业发源于已经流行近十年之久的自热米饭,又因为近两年自热火锅的崛起,迎来了鼎盛时期。因此,这两个细分品类至今仍是自热食品中的主流,占有强势的市场份额和品类地位。
目前,自热火锅行业规模已经迅速扩容,在行业快速发展阶段实现近60%的复合增长率,市场规模上限高达200亿元。2017年,自热火锅在双11的方便速食品类中的线上销售占比为20%,而2018年双11时,天猫平台当天销售自热火锅453万份,同比增长了2.7倍。同样是在天猫渠道中,2017年销售自热小火锅的主流商家有195家,而这一数据到了2018年已经增至430家,同比增长2.2倍,若算上贴牌代工生产或自家生产,天猫上的自热小火锅商家可达1500余家。
其中,“海底捞”这个品牌风靡大江南北,连同其背后的颐海国际也开始被人津津乐道。颐海国际的前身是海底捞集团专门为火锅门店提供底料的子公司,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名列前茅的火锅调味料生产商和中高端火锅生产商。随着自热食品风潮的盛行,如今,颐海国际也开辟出了自热火锅生产线,并逐渐在业内崭露头角。
2017年,颐海国际推出了5款自热火锅产品,为海底捞贡献出6134.1万的收入,随后,颐海国际对其进行了配方优化升级,并新增3款自热火锅新品。2018年,颐海国际旗下的这8款自热火锅产品的收入升至4.45亿元,同比增长626%,更于2018年双11期间,取得80万份的市场销售成绩,位列该品类全网销量。此外,一直以来,颐海国际利用“海底捞”这一强势品牌,快速下沉增加经销商数量,为线下渠道的拓展奠定基础,截至目前,海底捞自热小火锅的全国经销商已有2000家,覆盖30余万家终端网点。
三大趋势塑造品类新标签
尽管自热食品大产业已经存在多年,但一直迭代缓慢,拥有低调推进的发展势头,直到近两年才步入蓬勃崛起的全新阶段。2019年,自热食品更在消费市场上呈现出三大品类趋势。
品类更加细分和多元。2019年,自热食品的品类更加细分和多元化,除了自热米饭、自热火锅等经典品类外,自热米粉、懒人串串、自热烧烤、自热汤等新品类层出不穷。如重庆“朝天门码头”便推出了一款重庆风味烧烤,无烟无火,消费者十五分钟便可享受到烧烤味道;“皇上皇”旗下的广式香肠煲仔饭也采用了自热模式,自热包和米饭均需要加水,更凸显广式风味;更有参鸡汤、松茸汤、海带猪肉汤等自热汤类,凭借养生概念和便携优势,覆盖更多消费群体。
综合性大品牌入局。自热食品发展多年来,已经培育起众多专业的品牌,无论是自热米饭中的宏绿、得益、春缘、皓康,还是自热火锅中的大龙燚、小龙坎、海底捞,都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固定的品类和品牌链接。而近两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品牌开始布局自热食品领域,统一企业和三全食品便是其中代表。
2018年年初,统一企业推出了自热小火锅“煮时光”,售价45元,电商累计销售达4.2万碗。当年10月,统一又正式上线“开小灶”方便自热米饭,售价28.5元/盒,除了在电商渠道和7-ELEVEn系统铺市外,这款产品也已经在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二线城市的商超、学校、交通枢纽、景区等终端业态中上市销售。而素来以速冻产品见长的三全食品,也在2018年1月推出了一款川渝风味的三全牛油辣自热方便火锅,正式入局自热产业。
技术创新和包装创新。技术向来是品牌打造差异化、增强竞争力的核心壁垒,新晋网红品牌“自嗨锅”在原料保存上,采用FD冻干技术,充分保留食物的营养、风味和外形,复水还原性更高。同时,很多品牌开始从包装创新方面打造差异优势,如不少自热汤类产品,开始采用便携小巧的杯装;很多自热火锅的包装盒也进行了升级,不仅原料更加环保,盒深加高进行了防溢水的改良,有些料包也具有独立的PE袋包装以隔绝空气和水分。
技术、标准革新推动品类新升级
其实,自从自热食品诞生以来,关于其弊端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味道食材大同小异、产品同质化严重、盐分超标、性价比低、有安全隐患、行业标准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自热食品生产企业,也成为这一产业持续扩容发展的桎梏。
面对这些问题,自热食品行业内的众多入局者和参与者也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如围绕着行业制度问题,2017年,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了《自热方便菜肴制品》团体标准,成都市食品工业协会组建了方便自热食品专业委员会,尽管标准并不具备强制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行业自律和标准统一。而在面向品质和安全问题时,统一企业也起到了龙头企业的模范作用,不仅从原料采购-产品生产-运输环节均有着严格把控,还通过调配发热铝粉的配比,实现对加热包启动时间的严格控制,同时采用了安全泄气孔和更易开启的瓶盖让产品更加便捷与安全。
截至2019年上半年,经过越来越多企业的入局推新和技术革新,自热食品的很多弊端都得到了初步缓解,但有些问题至今仍然受制于品类特点及自然条件,解决方式仍在探索中。
“同质化严重”便是自热食品行业中老生常谈的问题,尤其是自热米饭需要考虑加工生产的便利性,以及长时间存储的问题,因此菜式选择受到了很大限制,隔夜便会腐化并产生亚硝酸盐的绿叶菜,在自热米饭配菜中便很少出现。而自热火锅多数是由海底捞、小龙坎、大龙燚等火锅品牌衍生而来,菜式自然和火锅趋同……目前若要解决这一问题,仍需要更多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入局,以各自优势开辟差异化战场。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在于“自热食品价格居高不下”,70%以上的自热火锅价格居于25元~45元之间,如颐海国际旗下的自热小火锅,荤菜版约为45元/盒,全素菜的约为30元/盒。而同时,自热火锅的用户年龄在18岁~23岁之间,这批消费者的经济能力并不高,相较之下,一顿自热火锅称得上是不低的消费。
尽管已经被消费层面吐槽“贵”很多年,但生产层面对此也表示很为难,曾有自热火锅从业者为我们算过一笔经济账:很多人会将门店火锅的菜品价格和自热火锅相对比,并表示后者菜品少、价格高、性价比低。但自热火锅并不是贵在菜品上,原料的处理保鲜技术和流程、单独密封封装、自热包、能适应自热包的包装材质等装置成本都要计算在内。
更具体来说,自热火锅的整体包装中,包装盒、夹层、盖子等细节都需要单开模具,而不能统一制作完成,再算上机器成本和产品损耗,仅仅盒子的成本便在2~3元。而除了产品本身之外,营销广告费、经销商和终端利润、进场费、形象陈列费等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很多隐形的成本算进来,自然推高了产品的整体价格。
尽管近年来自热食品行业涌现出了众多品牌,也吸引统一企业、三全食品等巨头企业入局。但目前,业内尚未出现一家年销收入超过5亿元的企业,自热食品带来的投资机遇方兴未艾。不过,自热食品已经释放出消费扩容和品类革新的讯号,对于初入局者和跃跃欲试的观望者来说,这一行业所衍生出的细分门类和产业链仍然存在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