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品牌,平时大家对它的印象更多的停留在方便面业务上,看着着实不显,要说最近有什么事比较出名,那就是疫情期间,它旗下所有口味的方便面卖到脱销,除了香菇炖鸡面被孤零零地留在货架上,被网友戏称“绿了”。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绿了”的方便面品牌,竟然在饮料行业里,默默地超越了统一、农夫山泉,做到了行业第一。它就是康师
创立60多年,一碗面成就一个帝国
大部分人对康师傅都很熟悉,尤其因此次疫情,更是加深了大家的印象,但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母公司“顶新集团”,而且在康师傅之前,它是靠买油起家的。
上世纪80年代,魏氏四兄弟从父亲手里接过顶新油脂加工厂,主营棕榈油、蓖麻油等,为了给工厂带来效益,他们决定转战大陆寻找商机。
初期因为“来自台湾的食用油”的形象,他们收获了不少关注,后来更是一句“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的广告刷屏央视,让大家都知道顶新食用油的好品质。
然而好景不长,因购买力不足问题,他们很快就出现了巨额亏损,不得已之下,四兄弟只得从大陆打道回府,恰好是这次的旅程却让他们发现了商机。
原来在回程的火车上,他们泡了一碗方便面,“毫不夸张地说,我泡方便面的时候被全车厢的人围住了,大家问我这么好的东西从哪买的,我说是从台湾带来的,大家很快就大失所望,我意识到大陆没有碗装泡面,正是翻身的机会!”
于是,他们借来5000台币在天津创立了顶益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碗装泡面。
1992年8月,第一包康师傅红烧牛肉面诞生,定价1块9毛8,其价格比起国外其他5、6块的方便面来说,不知便宜了多少倍。随后这碗牛肉面火遍全国,并成为了几代人的心头好。
到1996年,康师傅便在香港上市了,自此康师傅开启了它的帝国时代。
此后的时间里,康师傅收购了德克士,成为了顶新集团继“康师傅”之后的兄弟品牌;又获得了日本便利店品牌“全家”在大陆的运营权,以及入军地产行业,商业版图涉及了多个领域。
而与饮料相关的产业,一是收购并增持味全股份,二是与百事可乐中国饮料业务达成合作,独家负责制造、灌装、包装、销售及分销百事可乐于中国的非酒精饮料,三是与星巴克达成合作,负责在中国大陆生产、销售星巴克的即饮饮料产品,通过这一步步的举动,康师傅不仅杀入了果汁饮料和乳制品市场,还借助国际大牌的影响力,不断地蚕食市场。
根据2019年尼尔森数据显示,除康师傅即饮茶(包含奶茶)占市场首位外,果汁、即饮咖啡、百事碳酸饮料,也都占据了市场第二位,饮料销售总额为356亿,超过了集团总销售额的一半。其老对手统一卖出了220.20亿,其中饮品为127.31亿元,而农夫山泉则一年卖出了200亿。
然而,从来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康师傅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从2011年到2017年时,原本市值1400亿港元的康师傅缩水了800亿港元,仅剩626亿元。
客观原因上,2011年时,互联网产业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它们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这一年诸多的外卖品牌,如饿了么、美团等纷纷崛起,他们利用巨额补贴,不断拉拢着消费者,渐渐成为年轻消费群体便捷之选。
毕竟比起一碗“朴素”又干巴巴的方便面而言,丰富且热腾腾的食物更能让人喜欢。
而且,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将方便面归入到了“垃圾食品”的范畴,“碳酸饮料”同样如是。
当不那么健康的饮料和方便面对上主流健康风潮时,自然落在了下风。
同时,农民工返乡潮爆发,以及人口红利消失,康师傅损失了巨大的消费群体。
再加上来自宏观方面的经济放缓的原因,更是冲击着企业的发展。
而最重要的原因则来自于康师傅主观方面,其口味创新的失败占了很大成分,从市场反馈来看,康师傅销量最好的产品永远都是那么几个经典款,方便面类别中,是红烧牛肉面、老坛酸菜面,饮料类别中是茉莉清(蜜)茶、冰红(绿)茶,而其他产品的销量远远跟不上经典产品。
6年的不利局面并没有击退康师傅的信心,相反,他们发现在健康风潮之下,酸奶、功能型饮料的市场,以及方便食物与“健康”也并非对立关系。
通过不断地改进产品的配方,研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品质、高营养的健康方便面和饮料,改变消费者的固有印象,并逐渐摘掉“不健康”的标签,比如我们熟知的红烧牛肉面,就多次升级了食材,而新的产品如金汤虾球面还被评为了2019年全球十大泡面。
另外,康师傅也洞察到了“下沉市场”的商机,在一二线城市升级产品的同时,康师傅与阿里巴巴零售通、京东新通路合作,打通了下沉三四线城市的路径,进军零售小店,高性价比的产品在下沉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除此之外,康师傅在营销上也做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的单纯宣传产品变为用“情感”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比如2018年,康师傅与熊出没合作,推出了“熊熊瓶”,树立起了助力国漫IP成长、具有社会担当的正能量品牌形象,并借由国漫IP进入了亲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