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零花钱少得可怜,但零花钱又是重要的精神愉悦的来源。
男孩子可能会存钱买玩具、进游戏机厅和兄弟们潇洒,女孩子可能会存钱买新衣服、发夹。这些都是精神层面的愉悦,不是刚需。
除了这些去向,大多数零花钱恐怕都是被零食摊主赚走了。
零食,看起来满足的是“口腹之欲”,实际上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升华。
因为心心念念零食勾人心魄的魅力而在吃正餐时心不在焉,我们没少挨长辈批斗。没办法,家里的饭天天吃,多少有些相看两生厌;而零食往往口味重、口感好,懂得取悦口舌之道,这实在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零食自由
比如说贵州街头最常见的零食——土豆。
没有哪个贵州孩子小时候没吃过土豆类的零食吧?在遇见洋快餐的薯条和罐装薯片前,贵州孩子的味蕾早已和土豆结缘。小卖部里,散装货袋装的麻辣土豆丝、土豆片,一眼看去,便不觉眼馋地咽下口水。袋装的,5毛钱一小袋,1块钱一大袋,吃完了还恋恋不舍地舔手指、舔袋子。
贵州麻辣土豆丝、土豆片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一开始对薯条、薯片的认知。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第一次去洋快餐店,看到那一根根手指粗的薯条时皱眉头:薯条不是应该细细的、炸得脆脆的吗?最令人费解的是,番茄酱酸不拉几的,哪有裹上满满一层辣椒面好吃?
土豆片
零食,无疑是小孩子的“社交货币”。谁有条件经常购买零食并分享给小伙伴,谁就是当之无愧的孩子王。零食也是有阶层的,土豆系列价廉物美,包装精美的虾条、锅巴就显得有些高冷了,价钱不便宜,分量还少,让你吃一口就得了;如果是牛肉干,那就得带点儿仪式感了,得一丝一丝撕下来,慢慢嚼、慢慢品。大口吃牛肉干,无疑是暴殄天物。
怀旧零食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小浣熊干脆面,这可以说是第一家将零食的社交属性商业化的品牌。为了集齐水浒卡片,我们一边狂买干脆面,一边将多余卡片和他人交换,用现在的互联网思维来看,这就是激活了用户社群啊。高,实在是高。
现在想来,街头零食的卫生程度实在是可疑,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零食的谜之喜爱。有的同学把吃早餐的钱省下来,就为了买点想吃的零食。虾条、牛肉干哪儿能天天吃啊,家里都没矿。家长出差归来、亲友上门拜访,最大的盼头就是看他们有没有带回新鲜没吃过的零食。
怀旧零食
“毒舌天王”王尔德说过,天下有两大不幸,第一是得不到,第二是得到了。
对儿时的我们,零食的魅力就在于那“得不到”。囊中羞涩,家长又视零食如洪水猛兽,偶尔得之,自然分外珍惜。我们那时候就想,等以后赚了钱,怕是要抱着零食睡觉,换着口味吃薯片吃到饱。
而现在的我们,虽谈不上“财务自由”,但实现“零食自由”大多绰绰有余。但当这些东西从魂牵梦萦变到触手可及,似乎就少了点魅力,吃起来没那么香了。成年人了,光靠外卖和奶茶就足够养出一个肚腩,喝水都得泡枸杞,谁还天天抱着薯片和辣条呢。
成年人有更多选择,却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快乐,大抵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和种种诱惑保持距离。人生的“零食”很多,除了吃,还有酒,还有游戏……花花世界,最不缺的就是诱惑。我们固然不需要做坐怀不乱的苦行僧,但也别被这些“零食”喧宾夺主。若即若离的“半糖主义”,谁也别被谁俘虏,点到为止、过犹不及,在克制中愉悦,在距离下起舞,这才是我们和“零食”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