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条”火了,而且火的莫名其妙,如果用百度搜一下这个词汇,可以搜出无数个以“辣条”调侃的段子。“买了一百包辣条,有钱,是任性”“好吃到停不下来”……仅仅是在新浪微博里,包含“辣条”的微博数量高达300多万条,这些拿辣条开涮的段子不仅仅让“辣条”更加声名大噪,而且也着实吸引了更多的成年人来购买这种原本是中小学生的零食。
“辣条”是何物?如果按照考证学的角度来考证,“辣条”的学名应该叫“面粉熟食”或者是“调味面制品”,它的制作原料无外乎由“面粉+辣油+食品添加剂”,像做饼干一样,把这三样原材料经过简单的机器加工,“辣条”这么横空出世了。
制作“辣条”的生产环境和卫生条件怎么样?记者的暗访给了我们答案——在调味车间内,记者看到刚刚压制好的辣条被投入调味炉里着色上味,落到地上的蓝色塑料箱内,并由工人推送到包装车间。这些蓝色塑料箱上满是又黑又亮的油渍,显然很久没有清洗。
包装车间内充斥着呛人的辣条气味,那些刚刚上完厕所的女工连手都没洗径直回到工位上。几乎没有人佩戴口罩和手套,都是直接用手将辣条一块块装入塑料包装袋。由于长时间接触辣条,双手被浸得泛着红色的油光,一些人的手指出现红肿甚至溃烂,缠着颜色各异的布条继续工作……
虽然没有吃过“辣条”,但是当笔者看到上述的暗访描述时,胃里面还是忍不住有一些犯恶心的感觉。如此脏乱的生产环境,却每年生产出大量的“辣条”销往全国各地的零食售卖场所,最终到达七八岁或者十几岁的孩子口中,不知道家长们如果知道孩子口中的“辣条”是这样被生产出来的,内心会作何感想呢?
“史上最牛零食”暴露出“最宽松”的监管。当记者来到河南省尉氏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想了解某家“辣条”企业的状况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领导非但不配合,而且还以执法人员都在下乡为由,让记者明天再来,而另一组在企业旁边蹲守的记者也亲眼看到了通风报信车辆驶入该企业,随之企业停止了生产。如此“亲密”的关系,何谈什么监管,又哪里来的什么食品生产的质量安全呢。
一根小小的“辣条”,虽然经济价值并不大,但是造成的危害却不小,因为它所面对的群体主要是中小学生,伤害的是未成年人,所以对这种小零食的生产安全,相关部门必须以最严格的检查来规范,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领导眼里,这些小食品都是零食,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安全事故,要么是不重视,要么是不作为,这种态度与李克强总理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是严重背离的。
“史上最牛零食”质量乱象背后,是“最宽松”的监管,是相关部门最麻木不仁的不作为,对于这种懒政行为,必须启动相应的问责机制,才能见到成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学生零食这样的“小事”上不作为的人,也不会在事关百姓健康安全的大事上能有所作为,所以对于曝光的单位个人,必须问责,同时也起到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