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概述了国内桶装饮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 键 词:桶装饮用水;质量问题;改进措施
桶装饮用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基础饮食,其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曾于2014年第二季度部署开展了瓶(桶)装饮用水专项监督抽检,根据《食品药品监管总局2014年阶段瓶(桶)装饮用水专项监督抽检结果及整治情况通报》,这次抽检样品共1863批次,样品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1197家生产企业,共检出不合格样品444批次,抽检不合格率23.83%.由此可见,国内桶装饮用水的质量状况令人堪忧。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5]10号]”中仍然把“大桶水”作为综合治理的重点。
一、桶装饮用水主要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桶装饮用水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污染物指标(亚硝酸盐)、消毒剂及消毒副产物指标(余氯、溴酸盐)、常规理化指标(电导率、pH、耗氧量)。
1.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
微生物超标是瓶(桶)装饮用水最常见、最突出的问题,造成细菌微生物超标的生产因素主要是:
(1)消毒杀菌条件达不到要求。根据GB 19304-2003《定型包装饮用水企业生产卫生规范》的规定,“凡采用臭氧装置对半成品水进行消毒的应控制好臭氧浓度和水流速,达到剩余臭氧浓度0.4mg/L,以达到灭菌效果”.部分企业使用水氧混合阀代替氧化塔向半成品水注入臭氧,水氧混合不够充分;同时,不少企业未对混合水进行臭氧浓度测试,不能确保剩余臭氧浓度达到要求。
(2)对生产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不到位。活性碳过滤器、精密过滤器、反渗透装置等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不断截污,使出水水质变差,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
(3)灌装车间的空气洁净度达不到要求。根据GB 19304-2003《定型包装饮用水企业生产卫生规范》的规定,“灌装车间应设置空气净化和消毒设施,其空气洁净度应达到10000级,灌装局部空气洁净度应达到100级”.不少企业空气净化装置老化严重,维护清洗不及时,同时,紫外灯管未及时更换,辐照强度和时间不足,都能导致灌装间空气中的悬浮菌(尤其是霉菌)滋生。
(4)包装容器质量较差,对盖和回收桶清洗、消毒不到位。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回收PET桶、黑心桶,购买的桶盖没有良好的张持弹性,不能很紧密的贴在瓶口,造成密闭不严格,使饮用水在储运和销售的过程中受到外界污染。部分企业对于回收桶采用手工拔盖或撬盖,易造成桶口破损,同时使用的消毒剂浓度过低(低于200mg/kg)、浸泡时间过短(少于1min),无法有效杀死包装物内侧残留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为以后灌装的饮用水微生物的快速繁殖留下了隐患。
(5)对源水罐的保护、清洗消毒不够。部分企业的源水罐未进行定期的排空清洗消毒,造成原水微生物的大量滋生。
(6)操作人员卫生习惯差,进入生产区域尤其是罐装区域前没有进行认真的洗手、鞋靴消毒,未进行二次更衣,风淋装置形同虚设,造成人为污染水体。
2.污染物指标(亚硝酸盐)超标
污染物可能的来源途径有3 种:
(1)源水本身影响,对于采用自来水为水源的企业,源水本身的影响不大,而对于以江河湖泊、浅层地表水为水源的企业,源水本身的亚硝酸盐含量可能较高,同时在生产中未针对这种特性进行有效的降低或去除加工。
(2)源水受污染影响,水质发生恶化,氨氮含量大幅度增加,在混入臭氧的过程中,过多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
(3)生产物料带入的污染。例如:大桶通常采用二氧化氯等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如果消毒后的桶清洗不完全,造成灌装前桶内存在过多的消毒剂残留,而含氯消毒剂都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够使氨氮向硝酸盐转化的过程受阻,造成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加。
3.消毒剂及消毒副产物指标(余氯、溴酸盐)超标
(1)余氯是考核水中游离氯残留量的指标,余氯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过量使用含氯消毒剂,而清洗去除消毒剂的工序不到位。
(2)溴酸盐是江河湖泊、浅层地表水等自然水源在经过臭氧消毒后生成的副产物。自然水源本身含有一定量的溴化物,源水经过粗滤和精滤形成的半成品水中仍有部分溴化物残留,这部分溴化物在与臭氧接触后被氧化形成溴酸盐,而且混合臭氧浓度越高,则最终成品水中的溴酸盐含量越高。
4.常规理化指标(电导率、pH、耗氧量)超标
(1)电导率是评价纯净水的纯净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企业对生产过滤设备的清洗保养工作不足是造成电导率超标主要原因;次外,如果企业同时生产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等多种产品,企业在生产产品变化时切换程序控制不严,未对整个过滤设备及管路进行彻底冲洗,造成不同产品间交叉污染,也是电导率不合格的原因。
(2)pH值是评价饮用水酸碱度的指标。当源水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有机物因氧化分解产生游离二氧化碳,会使水的pH 降低;使用过量的消毒剂也会造成pH 过低。
(3)耗氧量是评价饮用水有机物量含氯的指标。耗氧量过高有两种可能:一是水源水受到污染,水体混入大量的有机物质,而常规工艺无法有效去除这些非自然有机物;二是过量含氯消毒剂引起化合反应,形成大量有机物。
二、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桶装饮用水主要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下列改进措施:
1.加强对源水的控制
(1)水源的选择。企业应对水源进行评价,定期对源水进行取样检测,是否符合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对于生产天然饮用矿泉水的还应判定相关的界限指标是否符合要求。水源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更换。
(2)水源的保护。企业应对水源进行有效的防护,确保水源不受化学、微生物和物理品质造成的污染或外部影响。
2.明确生产设备、设施的要求
(1)进入水处理间和灌装间要安装洗手消毒设施,洗手设施的开关应采用非手动式,鞋靴消毒池应与通道等宽、长1.5m以上,深度至少能满足消毒液没过脚面。
(2)进入灌装间还要安装风淋设施,风淋门应联锁,进、出门不能同时打开,风淋时间不少于10秒。
(3)灌装间要安装空气净化设施,运行后使灌装间空气洁净度能达到10000级,灌装局部空气洁净度能达到100级。
(4)回收桶环节应增加自动拔盖机,通过自动拔盖减少人为拔盖对回收桶瓶口的损坏。
(5)在臭氧杀菌环节安装水-臭氧混合塔,确保水与臭氧充分混合,杀菌彻底。
(6)灌装间应采用自动灌装设备,自动灌装设备应有不少于6个工位清洗设施,包括2道内洗,2道消毒液内洗,2道成品水内洗。
3.加强生产设备的清洗维护保养
(1)应对回收桶进行验收,并根据回收桶的污染程度进行清洗。回收桶必须是聚碳酸酯(PC)材料制成,不得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桶和黑心桶;对于污染严重的回收桶应单独充分进行浸泡、清洗和消毒,消毒剂浓度不小于250mg/kg,消毒时间不少于1分钟。
(2)企业应该对贮水罐进行定期的排空清洗消毒,贮水罐的通风口要有过滤装置。
(3)生产过滤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杂质堵塞,应进行一段时间的反冲,将污垢冲走,再加入消毒剂进行一定时间的正洗和消毒。而精密过滤器需要在进出水压差大于10 psi 时需要更换滤芯;反渗透装置也应按时更换反渗透膜。
4.控制好臭氧杀菌和含氯消毒剂的使用
(1)通过臭氧-水混合塔控制臭氧浓度和水流速,使剩余臭氧浓度达到0.4mg/L.
(2)根据不同的用途控制消毒剂的浓度,一般桶内洗消毒剂浓度应达到250mg/kg,洗手时消毒剂浓度应达到300mg/kg;鞋靴消毒时消毒剂的浓度应达到500mg/kg.
5.加强生产人员卫生管理
生产人员进入车间前必须穿戴整齐,工作服应盖住外衣,头发不得漏于帽外;进入车间时必须洗手消毒,工作服和工作帽必须每天更换,及时清洗,定期消毒。不得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靴出车间。
6.强化产品检验
(1)分别在反渗透、臭氧杀菌工序增加取样口,取水样分别监测电导率、臭氧浓度(电导率适用于纯净水生产企业)。检测消毒剂的浓度是否达到相应要求。臭氧浓度和消毒剂的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不符合要求。
(2)企业应按批对出厂产品按执行标准进行检验,企业应设立与生产能力相适应检验室,配备专业检验人员,检验室至少具备检测浑浊度、pH值、电导率(纯净水)、臭氧、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验能力。
三、小结
本文指出了桶装饮用水主要存在的质量问题,包括微生物指标、污染物指标、消毒剂及消毒剂副产物指标以及常规理化指标等方面,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可以作为桶装饮用水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产品合格率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鲁燕骅,杨丽仙,张学忠,等。国内瓶(桶)装饮用水生产状况及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33(12):22-25.
[2]张明宝,张志云,许凤娟。桶装饮用水企业的卫生安全问题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5):425-426.
[3]刘瑶,唐莉,王晓东,等。HCCP系统在桶装饮用水生产中的建立与运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2,18(6):51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