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奶业协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奶业大会暨2015年中国奶业展览会5月31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本届会展主题为“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健康发展”,目的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国畜牧兽医工作会议关于奶业发展的要求,分析当前我国奶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奶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此次大会和展览会为行业交流、展示、合作和贸易搭建了平台。本届大会设有“海峡两岸巴氏鲜奶论坛”“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工作会议”“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暨中新奶业论坛”“中德奶牛育种论坛”“中荷奶业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优质乳生产技术研讨会暨饲料饲养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会议”等18个分论坛,其中9个为中外合办,共82个报告,其中23个外宾报告,参会人数接近2000人。展览会展位面积3万平方米,参展企业297家,其中新西兰、荷兰、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等都派出了“展团”集体参会,来华参展的外国企业31家,还有驻华商贸机构和代理机构30余家。展览会期间众多知名乳品企业举行了乳制品市场促销活动,包括优质乳制品展销、免费品尝、制品科普宣传等,对提升乳制品企业形象和知名度、促进牛奶消费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展会有21家国内乳品加工企业参展,涵盖全国知名品牌和众多区域或地方知名品牌,这是展会举办十几年来前所未有的,创历届展会之最。这些数据充分显示本届大会和展会的广泛性、开放性、国际性,已经成为我国奶业行业的盛会,从而也反映出奶业行业的蓬勃生机。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会上指出,当前我国奶业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奶业发展既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挑战,也面临着调结构、转方式、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的重大任务。奶业发展要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按照“稳产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严格监管保安全”的思路,一手抓奶业生产发展,一手抓质量监管,推动奶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奶业。
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做了“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健康发展”的主题报告,他强调,总体看我国奶业发展态势良好。虽然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是发展中、转型中、调整中,必然要遇到的。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唯有转变奶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产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从养殖看,“一降两增三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状况良好。奶牛存栏1460万头,同比增长1.3%,达到历史水平;牛奶产量3725万吨,同比增长5.5%,接近历史水平的2012年的产量(3744万吨);占我国奶牛80%以上的荷斯坦牛及其改良牛平均单产达到6吨,提高500公斤,9吨以上的奶牛达到130万头;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5%,提高3.9个百分点;规模牛场和小区实现机械化挤奶,整体水平超过90%。2014年投资改扩建奶牛养殖场1000个,支持养殖企业进口良种奶牛19万头,优质奶源基地进一步扩大。全国共建成高产优质苜蓿生产基地150万亩,形成100万吨商品苜蓿产能,“好草养好牛、好牛产好奶”的愿景正在实现。从农业部公布的抽检结果看,全年抽检生鲜乳样品2.6万批次,三聚氰胺等检测全部合格。在“增长”“提高”和“良好”的同时,也有奶价下跌的遗憾。2014年2月,10个主产省区生鲜乳价格每公斤4.27元达到历史高位,之后持续下跌,年底降至每公斤3.79元,导致效益下滑。
从加工看,乳品加工产量略降而利润增长,乳制品质量总体良好。2014年乳制品产量2652万吨,同比下降1.2%,其中液态奶产量2400万吨,同比下降0.9%。这是1999年统计局开始公布乳制品行业数据以来的乳制品产量首次出现下降。虽然产量略降,但利润增长。631家规模以上乳品企业,销售总收入3298亿元,增长16.5%;利润225亿元,增长25%。从食药监总局公布的抽检结果看,全年抽检乳制品样品1312批次,覆盖29个省的488家企业,不合格样品数12批次,不合格率0.9%;全年抽检婴幼儿配方奶粉样品1365批次,覆盖国内全部100家生产企业的产品,不合格样品数44批次,不合格率3.2%;其中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样品23批次,不合格率1.7%。
从消费看,市场消费群体逐渐扩大,电商销售渠道异军突起。从一些上市知名企业的报表看出,知名品牌产品的畅销,反映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是对品牌质量的信任。尽管目前常温奶占乳制品消费市场主导地位,但2014年巴氏杀菌奶、酸奶的销售量在稳步增加,奶酪销量也在增加,这些都反映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认同和产品多样化的需求。近两年互联网销售异军突起,成为乳品加工企业新的市场销售渠道。打开网络商城页面,乳制品销售很是抢眼。“互联网+”的新市场销售渠道,满足了新一代网络消费者的需求。另外,2014年学生饮用奶供应量达到69.5万吨,大约占到常温奶市场的4.6%,尽管占比不大,但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目前覆盖2240万名学生。
今年初以来,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卖奶难”和倒奶杀牛的情况。与年初相比,目前“卖奶难”已有明显好转,但压力仍然较大,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协会、企业等多方力量,积极协调乳品企业与养殖奶牛场(户)建立起生鲜乳收购合同关系,按照合同保证收购,努力做到不拒收限收、不倒奶杀牛。
除“卖奶难”紧急情况外,行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是奶业发展区域布局不合理。我国80%以上的奶类产量在北方,而50%以上的消费在南方,导致“北奶南运”和常温奶市场份额较高。
二是奶业产业竞争力较弱。我国奶业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成熟,其产业竞争力较弱,主要是奶畜品种单一,优良品种份额不高;优质饲草料供应紧张,缺口较大;环保要求较高,粪污治理压力较大;乳品品种单一,供需调控能力较弱。
三是产加销不协调发展压力较大。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短期行为严重。奶牛养殖处在弱势地位,生产风险大,利润低,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另外,会议提出借鉴国外经验,立足国内实际,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将传统奶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奶业,从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消费等全产业链着手,重点是“两推,两调”。“两推”:推进适度规模养殖。规模养殖要讲究适度,不是越大越好,要考虑资源、气候等多种因素,确定适宜的规模大小;推进产业一体化。一体化是“产、加、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因地制宜地多途径推进产业一体化。“两调”:调整草畜结构,我国区域广阔、气候各异,仅荷斯坦牛一个品种难以胜任,奶畜品种宜多元化;调整乳品结构,我国液态奶产量中约80%以上是超高温灭菌乳,干乳制品中以奶粉为主,奶酪、奶油、炼乳等较少,品种结构单一,加工消费单一,既满足不了消费的多样性,也降低了市场供应的调控能力。要协调发展常温奶、巴氏奶、奶酪、奶油、炼乳等,推动巴氏奶生产。严格液态奶“标鲜、标纯、标复”三标,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