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店正在装修,诚聘营业员。”在越秀区人民中路和惠福西路的交叉路口,曾经可以现煲现饮的黄振龙凉茶铺悄然关张,改为售卖奶茶的饮料店,这让住在惠福西路的邓姨觉得很意外。她说,印象中这家店开了许久了,平日里常去饮茅根竹蔗水,这两天感觉喉咙肿痛,便想照例来买碗癍痧凉茶,谁知竟人去屋空了。
凉茶铺多在老城区
黄金地段开不下去
近日,记者走访了广州市内多条街巷,发现如今的凉茶店铺多分布在越秀、荔湾等老城区的街头小巷。在寸土寸金的天河区,取而代之的则多是24小时便利店。
从繁华商圈退守到恋恋旧情的老城区,凉茶铺的生意依旧惨淡。在荔湾区龙津路、长寿路的多家凉茶铺内,记者看到,不大的铺面内不仅有大大的凉茶壶,可以供顾客立定现饮各种凉茶,冰箱内还有可乐、美年达、酸奶、矿泉水等饮料,活脱一个杂货铺般的便利店。
“门面租金到期,新合约调整之后租金上涨一倍,再加上人工、原材料成本走高,而每天人流量较为固定,凉茶也不敢随便涨价,导致不少黄金地段的凉茶铺都开不下去了。”曾在荔湾区花地湾附近经营凉茶铺的黎生告诉记者。
原材料价格上涨
不少凉茶品类停卖
除了广开门路创造营收外,受制于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凉茶铺已经悄然停卖了部分凉茶品类。
“本来肚子痛想买黑姜红糖水,结果说无货;又想买罗汉果茶,结果还是没货。只好买了一瓶椰汁。”小欣告诉记者,本来以为是偶然因素,谁知去了好几次后发现,原来不少招牌上的凉茶品类都已经悄然停卖。
“主要是原材料价格涨得太贵了,人流又不旺,所以每日做的凉茶品类也少了许多。”在上九路做凉茶生意的军叔说,以罗汉果为例,2010年一个卖到3~4元,今年已经涨到6元/个。此外,自己这家位于上九路18平方米的铺面房租也节节上涨,今年3月份合约满后已经高至5000元/月。铺租、药材成本、水电费、助手薪水的同时上涨,让这家经营近三十年的老铺遭遇瓶颈。拿平常卖5元一包的清补凉药包为例,因为原材料涨价,唯有停卖了。铺租、药剂、瓦煲、瓶盅等一系列成本价格的上涨,使4~6元一杯的凉茶利润越来越微薄。
改变:年轻人多爱喝便携装饮料
传统凉茶日渐式微的背后是都市人消费习惯的改变。记者调查发现,现在不少年轻人已转而购买方便随身携带的盒装凉茶饮料。
“现在出门逛街,口渴的时候会去便利店买罐装或者盒装的饮料,基本上不会留意到路边的凉茶铺,也很少去光顾。”“80后”外地白领小韦表示。
而凉茶的另一载体--盒装或者罐装凉茶则走势强劲。从2003年开始,凉茶走出广东。在这十年间,凉茶犹如一匹黑马从岭南饮料市场冲出,冲向全国。2013年,凉茶正式成为中国饮料行业的第四大独立品类。来自中研普华的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凉茶市场规模在300亿元左右,并且相对比较成熟。
在凉茶大本营的广东,除了王老吉与加多宝两大巨头外,还有邓老凉茶、念慈庵、潘高寿、深晖、晨光、黄振龙、星群夏桑菊、绿盒王老吉、宝庆堂等若干品牌。外围市场上,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旺旺、娃哈哈等饮料巨头也曾小试牛刀后退隐。即便如此,凉茶行业数百亿级别的市场仍然吸引潜在者跃跃欲试。
探讨:现煲凉茶能否改变颓势 走出广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凉茶铺也和凉茶饮料一样走过向外扩展之路,但限于不同地区气候、饮食文化的差异,遭遇了很大阻碍。从事软饮广告文案策划的尹经理表示,北方市场对凉茶铺里“真正的凉茶”认知度还是很低,尤其是长江以北的北方市场,消费者很难接受。尹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在开拓河南、山东等部分省外市场时,当地消费者认为“茶怎么可以凉着喝?把凉茶当饮料喝?上火后不应该吃药吗”?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大部分凉茶品牌的凉茶铺扩张,除广东之外,主要集中在广西、福建、湖南、江西等同为南方、拥有一定凉茶消费基础的地方。
而在上九路做凉茶生意的军叔则认为,凉茶铺内售卖的凉茶主要在于其功效,而全国市场上售卖的凉茶多是注重口感。由于生产厂在广州,在广东省内进行凉茶配送还不是个问题,但如果要将凉茶铺开到其他省份去,配送成本很高而且不能保证凉茶的新鲜,势必要在当地建立生产车间。但建立生产车间的投入非常大,这限制了凉茶铺在省外市场的扩展。而罐装盒装等固体包装的凉茶则可以借助商场和超市零售终端迅速走向全国,其所得到的效益也是非常明显的。
小贴士:凉茶制作已有标准可循
早在2009年5月份,广州市质监局出台了强制性地方技术规范--《植物饮料卫生要求》。该标准适用于如凉茶、菊花茶、冬瓜茶等饮料,而市面上流行的谷物饮料也在规范的范围之中。该标准要求植物饮料的所有原辅材料不得使用或添加非食品用原料,还规定了植物饮料的感官指标和卫生理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