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表示,将在全国建立食品安全红、黑名单制度。中央文明办将以征信系统建设为依托,联合食药总局,定期向社会发布食品诚信企业“红名单”和失信企业“黑名单”。食品安全将被作为衡量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发生严重质量问题的地方和单位,实行文明称号的一票否决。
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先。食品安全永远是民生领域的头等大事,食品安全乃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的当下,食品安全红、黑名单制度,因此备受公众的期待:一方面,通过红名单弘扬正气,激发企业重视食品安全的潜能和活力;另一方面,建立黑名单让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的失德失信企业寸步难行,承受付不起的代价。
食品安全首先是生产出来的。必须通过更严厉的惩处,真正让无视安全赚黑心钱的企业寸步难行,“对违法者的宽恕,是对守法者的打击”。
食品安全同样是监管出来的。国内食品安全现状较差,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标准低,一个是监管缺。出口食品90%以上的合格率证明,只要我们制定严格的标准,然后辅之以严格的监管,国内食品生产商也可以达到标准要求,为消费者生产出安全合格的食品。从田间到餐桌,食品生产的整个过程,都应处在严密监管之下;食品制造者有所畏惧,食品监管者有所承担,公众对于食品安全才能有所心安。
毋庸讳言,食品安全与地方重视程度紧密相关。将文明称号评定与食品安全挂钩,实行“文明城市”一票否决,对约束地方政府更好履职,将监管程序前置到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之前,相信会有实质性效果。略显不足的是,在挂钩文明称号之外,其实还应该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哪些地方老出食品安全问题,在地方政府层面,也能有个红名单、黑名单。
似乎为了验证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的威力,一则题为“东莞某米粉厂实拍照”的网帖正在热传,画面上这家作坊式的成品车间内,所有人都赤脚踩在随地堆放的米粉上,有人甚至躺在米粉堆中睡觉。难以想象,这生产的竟是入口食品。对比“舌尖上的安全”的公众期盼,“脚尖下的米粉”让人愤怒无比;眼下公众最想看的,是黑名单制度对诸如“脚尖下的米粉”会有怎样的效果:他们是会寸步难行,还是会倾家荡产?——亮剑吧,朝着一切“易粪相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