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心中,提到星巴克首先想到的就是咖啡,而且星巴克是一个发展非常不错的咖啡品牌,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为了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如今的星巴克不仅是“以咖啡为主的照相馆”,熟悉它的消费者给它贴上了另一个标签“以咖啡为主题的麦当劳”。
有顾客认为,这种现象让星巴克的体验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也许不排除与市场竞争有关,但究竟是什么让消费者慢慢的淡掉了这种感觉呢?
1、星巴克的定位并非只是时尚、高端
主打时尚、小资是星巴克的营销路线,无论是店面环境,还是产品创新,专注做咖啡,一直是星巴克品牌的初心。宣传品牌也不仅挂着高端的牌子,在消费者心理,高尚也是一种体验。
就像星巴克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一场活动,只要消费者带上自己的杯子,可以在星巴克免费品尝一杯咖啡。
这是星巴克发起的一场绿色环保爱护地球的公益活动,基于免费的前提上,再加上主打绿色环保,参与活动的很多,排队也不亚于网红店。
喝到咖啡的年轻人开始晒星巴克与他的环保意识,把这种高尚的思想无限传播,来满足自己高尚思想的心理,这又是一场时尚的心理体验。
星巴克打的是一场品牌营销战,环保公益在年轻人心目中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参与活动或许和免费咖啡无关,关键是消费者的思想要成为环保人士。
你去星巴克买上一杯咖啡,你可能买的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还是一种环保意识,这种体验是基于年轻人内心的一种高尚,我们在享受小资生活的同时,也不忘环保,也符合星巴克走高端品牌路线的风格。
2、一场对标“星巴克”的新茶饮运动
星巴克销售的是体验一直是众所周知,但饮品界从不缺乏网红,新的品牌进入市场能成为消费者的“新宠”完全是消费现代都市人心理追求的状态。
时尚、有趣、新鲜、独特这是大多数现代年轻人所追求的一种生活体验,所以在大多数的网红饮品从产品研发到销售策划,都是一场精心的预谋。
我们来看看喜茶。
喜茶是目前最火的网红品牌之一,8月12日,喜茶正式登入北京,现象也如同其他城市喜茶店相同,此时一旁的星巴克已被长长的队伍掩没,惨成背景。
之后你就会在朋友圈里看见各种喜茶的晒法,连锁反应的背后,也不得不让你好奇地去排队买上一杯。
为什么喜茶会这么火?从年轻人的思维来看,这是一种潮流趋势。
喜茶所走的品牌路线对应了大多数年轻人的心理追求,从店面装修、产品研发到包装设计都展现出一种时尚新鲜感,时尚潮饮、休闲养生、健康营养这也是喜茶的主打标签。
而年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喜欢晒体验,你在星巴克点上一杯咖啡,静静的看一本书,这是小资体验;你排一两个小时的队,买上一杯网红奶茶,这是一种新鲜体验。
对于高端饮品行业,体验固然重要,喜茶的这种体验是市场的新现象,但不是个案,类似的品牌层出不穷,由此开启了一场对标“星巴克”的新茶饮运动。
3、茶饮、咖啡两个市场间的相互渗透
以coco都可为例,它的店面升级,不仅有高大上的时尚风格,还具有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同时也引进了Thermoplan全自动咖啡机,开辟了咖啡体验区,开始认真的卖起了咖啡,当然,这种店面环境也不止coco都可一家。
就在今年的7月底,星巴克公布了一份令人失望的季度盈利报表,2017财年第三财季数字显示,其全球门店销售增长4.0%,低于分析师预估的4.8%。
随后,星巴克的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近6%。无疑,星巴克的市场已被瓜分,危机感已经出现了,如何应对?是产品创新还是店面升级?这是星巴克值得深思的问题。
4、多品类经营的成功基于服务和产品
从前几年开始,网上就在流行一个段子:“星巴克就像一家快餐店,是咖啡业的麦当劳”,这明显就是在调侃星巴克“不务正业”。
其实这只是星巴克在营销方面的一个转变,只是在体验消费上增加了需求消费,但是否是一场好的经营方案目前谁也说不准。
就在星巴克公布了2017年财务季度报表的同时,也公布了星巴克与统一企业和统一超商协议,将以约13亿美元的现金收购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的剩余50%股份。
此后,中国大陆市场门店全部由星巴克直营,而台湾地区市场股份全由统一“特许经营”。这一场收购,也证实了星巴克门店将在中国大量扩张,实现2021年开设5000家门店的目标。
星巴克开设5000家门店的目标很远大,虽然有了臻品咖啡店的开出,但似乎专注做咖啡或许已经无法有力的去竞争市场。
2015年年初,星巴克联合食品连锁品牌 La Boulange 在32家门店推出酒水和食品服务;2016年,星巴克中国开始推出一项叫做“焕新食”的项目,主要有蛋糕、面包、沙拉、培根、面条,门店的海报也多见一些新出的食品。
如今星巴克又推出了一款鸡肉寿司卷在芝加哥的2家分店开始贩卖。
咖啡店经营美食并不稀奇,但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星巴克在消费者心里一直保留着独特咖啡文化,是一种上层次的精神消费。
如今的星巴克并非放弃了这种体验,而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内容,但要改变更多消费者的思路让他们接受,需要的是时间。
一位业内人士对于星巴克的改变表示认同,他说,茶饮店、咖啡店都只是一个IP,增加品类经营并不违和。
而这条路,或许也将是一些新崛起的茶饮品牌,在未来的另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