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搜索关键字

身处职场,千万要避免这些学习误区

食品饮料招商网 综合管理 2018/12/14

人和人之间的能力差距,无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先天遗传

二是后天学习

先天遗传无法改变,所以后天学习方式的不同成了差距产生的最大原因。

学生时期的成绩差距,工作之后的职位差距,

皆是如此。

而最可怕的并不是错误的学习方式,可怕的是,你并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方式错了。

当你不自觉地陷入在学习误区中时,你会盲目地坚持某种错误的学习方式,甚至有时还会感动自己,

但殊不知这个错误的方式正在压抑你本该有的潜力。

下面是我整理的10大学习误区,你可以看下,自己有没有偷偷地躲在里面而不自知。

01、三大认知误区

▼ 误区一:靠意志力坚持

你有没有以为,那些头悬梁锥刺股的人,都是靠超强的意志力来坚持学习的?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人的意志力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不仅有限,而且十分容易消耗。

小到决定中午吃什么,大到克制环游全球的冲动,都在不断地消耗你的意志力,意志力消耗殆尽后,坚持学习就变得异常困难了。

头悬梁锥刺股的人也是如此。

支撑他们的不是你以为的意志力,而是背后的功利性驱动力——比如低级趣味的高官厚禄或高级追求的人生意义。

▼ 误区二:同一时间学习很多内容

我有很多朋友非常上进,常有一种“时不我待”的迫切感。

他们一般订了3,4个专栏还不够,恨不得经济、哲学、理财、沟通、领导力全一起给学了。

最后却往往是一个都没学好。

卡尼曼在《注意与努力》一书中提到资源限制理论,说的是完成每一项任务都要运用心理资源。

虽然操作几项任务可以共用心理资源,但人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

这意味着当你同时有多个学习任务时,学习效果不仅不会累加,还会因为被多个任务占了心智而事倍功半。

▼ 误区三:把记忆等同于学习

接受完9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教育,4年或7年高等教育后,因为成绩上的“成功”,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成功地将学习等同于记忆了。

知识只在被使用后才有价值,躺在脑子里的静态知识毫无价值。

举个例子:

我看了100篇关于公众号运营的文章,背了64个运营实操技巧,

但如果我不去实际开一个公众号,这些知识我记忆得再好都毫无用处。

其实,如果我先开通一个公众号,然后每周用学到的知识写一篇文章,这样学习效率更好,效果也更好。

02、四大方法误区

▼ 误区四:没有目标下的学习

最近听到一个新词,叫“盲学族”。盲学族一大特点是“焦虑性学习”。

看见新的理论保存一下,看到好的文章收藏起来,用一个个新知识来缓解焦虑,这些知识与他的岗位和工作可能毫无关联,他们所追求的是学习本身的满足。

对于盲学族来说,只要时间花在学习上就不算浪费时间。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假性忙碌”之下的学习几乎收效甚微,其实是最大的“慢性自杀”。

▼ 误区五:不懂学习的边际效应

很多人一提到学习,就跟刻苦、努力、坚持挂钩起来了。

特别是格拉威尔(Gladwell)提出的“10000小时定律”,更是给了无数人“盲目坚持”的动力。

但我们真的有必要在学习对象身上投入10000小时吗?

乔西.考夫曼在《20小时学习法则》里提到:

如果你只想要达到“足够好”的水平,那么你只需精心刻意学习20个小时就可以了。

20小时之后就会进入更费时费力的中高级阶段,假如20个小时后你的水平是80分,可能你学习2000个小时后,水平也不过就是85分。

因此,在你学习一个新内容时,你首先要问清楚自己,这个技能我是做到70、80分就可以了,还是要做到90、95分?

如果是前者,用好你的前几个小时学习时间反而更关键。

▼ 误区六:盲目套用不合适的方法

有人给职场上的脑力工作者分享学得快的经验时,会举自己很快学会弹吉他的例子。

这其实是两种很不相同的技能,不适合直接套用。

目前为止,人类积累的技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① 行为技能:

强调身体熟练度的技能,比如弹奏乐器,打字等。

② 理解性认知技能:

强调理解的深度,能够抽象出更一般的规律,如战略规划,市场策略等。

③ 程序性认知技能:

强调先理解后刻意练习,如PPT,财务软件操作等。

这3种技能的学习侧重并不相同,倘若不分学习类型,便会犯将学习吉他的经验生搬硬套到认知技能学习上的错误。

▼ 误区七:对学习方法不做迭代

这个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所有的方法都需要迭代。

有人偶尔摸索出一个学习方法后,就千年不变,不再做任何更新了。

但任何人基于原有学习形成的认知,其适用性和准确性必然存在偏差,需要不断地填充新的认知,以及替换掉不适用的认知。

这就如同软件系统都需要不断迭代升级一样。

03、三大结果误区

▼ 误区八:一味追求技巧,忽略底层规律

你有没有过疑惑,为什么别人口中的好方法,自己一用就不行呢?

这有两个原因:

◆ 第一,因为个体以及环境的差异,别人的技巧不一定对你有用;

◆ 第二,人的大脑更偏好联系起来的知识,对分享的人而言,他的技巧是相互联系的,但对于你就是一个个孤立的信息了,用起来自然很难。

其实,技巧之间都存在共同的底层规律。

倘若你掌握了最基本的底层规律,一来可以推导出适用自己的技巧,二来因为知识间建立了联系大脑更容易调用。

▼ 误区九:知识过于碎片化,没有形成体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接触知识变得极其方便,大量精华信息夹杂在无数的碎片中,同时各种微课也层出不穷,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已经变得必不可免。

碎片化学习产生的结果就是知识的碎片化,连不成网络,这样的知识直接导致了:

① 缺乏环境适应性,碎片化的知识通常都忽略了根据环境分析问题的过程,直接给出单一解决方案,当你真遇到问题时就会发现无法适用。

② 多数的碎片化知识都是小技巧,长期接收会让你忽略对知识的深度思考。

所以对于碎片化知识不能只是接收就完事了,更应该将这些知识系统地组织起来。

▼ 误区十:只学习了表层知识

在知识管理领域有一个经典模型,叫DIKW模型。

它代表了知识的四个层次,分别为:Data(数据),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识),Wisdom(智慧)。

这个模型恰好说明了我们学习的过程,

找出大量原始素材——加工处理为有逻辑的数据——提炼联系变为知识——进一步内化成为智慧

但是绝大多数人的知识,严格来讲只能称之为Data(数据)和information(信息),仅仅是认识和知道,根本没能变成自己的Knowledge(知识),也就更不谈上Wisdom(智慧)了。

04、怎样走出这10大误区?

假如你发现自己已经不小心陷入在某个学习误区中了,那反倒要恭喜你。

因为你已经从“不知道”到“知道”,跟一般人相比,你已经领先一步了。

那怎样才能走出来,领先别人两步呢?

其实,方法很简单,

只要你用好三大学习策略——功利性、框架、可迁移——就可以了。

▼ 三大策略之一:功利性学习策略

功利性学习要求你从实际出发,优先学习工作中最急需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有4个好处:

① 提高学习的目标性,解决没有目标的“盲学”以及同一时间学很多内容的焦虑(误区2和4)。

② 降低对意志力的要求,因为是工作必须要用的,有足够的外部驱动力逼着你学(误区1)。

③ 解决只记忆不会用的问题,因为你学了就要在工作使用(误区3)。

④ 很好地控制学习深度,因为工作要求不同,你很自然地就能确定某个知识和技能到底要学习到什么程度,从而实现最佳的边际效应(误区6)。

▼ 三大策略之二:框架策略

框架策略要求你将知识和经验,按照自己的使用需要系统地组织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知识碎片化(误区9),别人的技巧学了不能用的问题(误区8),而且你会不断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做迭代(误区7)。

无论是知识输入,还是知识的沉淀和调用,你的效率都会比同学、朋友、同事快上好几倍,在职场中自然机会更多。

▼ 三大策略之三:可迁移策略

可迁移策略要求你在学习时,要抓住知识和技能背后的本质规律,可以做到知识和技能跨岗位、跨行业、跨领域的迁移运用。

比如,你现在是做财务的,给你调岗做HR,你一样可以干得很好。再给你从房地产行业,调到金融投资领域,你同样能干得很出色。

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学习停在表层(误区10),学习方法的普适性不足的问题(误区6)。

◆ ◆ ◆

为充分解决学习中的误区,第3期学习力训练营做了全新升级。

在这个训练营,你可以充分演练三大学习策略——功利性、框架、可迁移。

你会:

1、很快掌握曾经一直畏难不敢学的技能;

2、从能力树开始,一步步地搭建出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从此10倍加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积累;

3、掌握普适性更强的多重阅读法,4个小时内将10万字的书读成自己的知识;

4、掌握更为本质的认知技能学习方法,2小时内对概念的理解深度超过一般人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理解;

5、掌握跨领域的学习方法,在3个月的时间内更轻松地换行换岗。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图文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章内容中图文的真实性、完整性等未经本站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更多资讯

点击或长按关注

上一篇:做销售没有奇迹,全靠努力! 下一篇:距离春节仅剩52天,致全体经销商朋友的一份紧急通知!

相关商道

招商产品

招商企业

行业资讯

好妞妞食品饮料招商网

好妞妞,招商牛! 找产品、招代理,有我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