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股权激励,很多老板都会想:我的企业有必要搞股权激励么?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有必要进行股权激励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行业竞争的程度、人力资本的地位、竞争对手的动向是最主要的判断因素。
行业竞争的程度:垄断型企业一般不需要进行股权激励,因为垄断型企业经营业绩主要来源于行政赋予的垄断权利,对高管的依赖度比较低。非垄断行业竞争程度不同,进行股权激励的紧迫程度也不同。行业竞争度越高,企业越需要卓越的管理能力,越需要吸引、稳定和激励优秀的管理人才,越有必要进行股权激励。
人力资本的地位:股权激励主要用于吸引、稳定、激励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核心技术骨干。如果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资金、廉价土地、廉价原材料或者廉价工人上,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占据的地位不高,企业对高端人才的依赖度很低,这样的企业一般没有必要进行股权激励。比如,专门从事来料加工、OEM生产、低端服务的企业,他们可以从市场上随时招到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从事简单的加工生产,没有太复杂的技术,也不需要太先进的管理。反之,那些竞争优势与人力资本密切相关,对人力资本尤其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高度依赖的企业,如管理咨询公司、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等,就非常有必要引入股权激励机制。
竞争对手的动向:如果竞争对手针对高管和技术骨干进行了股权激励,这样的消息很快会在行业内传开,通常会让企业相应级别的高管和技术骨干眼馋,并在内心里进行攀比。时间长了,部分高管和技术骨干经不起股权激励的诱惑就会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这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企业是被迫进行股权激励,不搞就面临着核心人才倒戈的风险。
除此之外,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主营产品市场成熟度等也是判断企业是否有必要进行股权激励的重要参考因素。
二、并非每个企业都具备股权激励的管理基础
股权激励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诸多法律与管理问题,并且实施效果具有滞后性。成功的达成股权激励的预期效果,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战略规划、企业文化、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管理基础。
战略规划基础:股权激励需要指明被激励者中长期努力的方向,战略规划的核心就是确定企业中长期努力的方向。战略方向明确了,被激励者才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推动公司战略目标的达成。
企业文化基础:股权激励将拉大企业内部的收入差距,实施股权激励前,企业内部最高收入是最低收入的几倍或几十倍,实施股权激励后,企业内部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的差距可能达到几百倍。中国人自古“不患寡,而患不均”,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前,需要树立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营造一种能者多得的分配文化。
目标管理基础:企业目标按级别可以分为公司级目标、部门目标、岗位目标。确定合理的战略目标,是衡量企业阶段性经营业绩表现的依据,也是企业发展的指引。战略目标确定以后,还需要进行目标分解,分解到各个部门,形成部门目标。部门目标是衡量部门及部门负责人阶段性绩效的依据,也是部门工作的指引。部门目标还需要分解到各个岗位,形成岗位目标,作为衡量岗位及岗位任职人阶段性绩效的依据和岗位任职人工作的指引。目标管理和股权激励的有机结合,将促进被激励者始终朝着公司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努力。
绩效考核基础:股权激励必须与绩效考核关联起来,建立绩效导向的股权激励制度。绩效考核是客观监测与评估被激励者绩效表现、工作态度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工具。绩效考核有助于决策者确定合适的被激励对象,绩效考核有助于决策者制定与推进股权激励方案,绩效考核有助于决策者及时评估股权激励的效果,绩效考核有助于决策者及时掌握被激励者在不同阶段的工作状态。企业绩效考核不健全,不适宜进行股权激励。
薪酬管理基础:股权激励是长期激励的一种形式,长期激励是全面薪酬体系的一部分。究竟股权激励在企业薪酬体系中占多大比例,股权激励如何与其他激励形式形成互补,需要企业建立一套结构合理、水平适当、外有竞争力、内部公平的全面薪酬体系。
股权激励并非空中楼阁,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管理基础之上。不少成长型企业忽视自身管理基础,急急忙忙导入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岚顶咨询提醒广大成长型企业,实施股权激励,一定要先建“跑道”,完善公司管理基础,被激励者才可以在“跑道”上跑得更快,跑得更远。
三、并非随时都可以进行股权激励
金融危机来袭,引发国内大量企业在薪酬水平与薪酬结构上进行一些共性调整,如降低整体薪酬水平;降低固定薪酬比例,提升浮动薪酬比例;降低短期激励,提高长期激励等。不少企业试图推行股权激励,加大对高管和核心技术骨干的长期激励力度,确保核心人才的稳定,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危机中蓄势待发。
应对金融危机,股权激励不失为一条良策。一方面,可以激励和稳定核心人才,不至于伤筋动骨,保存元气;另一方面,可以借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此外,还可以降低短期现金支出,缓解现金压力。
然而,在宏观经济和企业效益下行的时候,推行股权激励,员工不一定会有积极性。比如,某民营集团旗下拥有多家控股子公司。2007年,该集团旗下子公司都是盈利的,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几乎所有子公司都大副亏损。为了稳定和激励各子公司的高管,老板决定推行股权激励,采用“股权购买+业绩股票”的形式,即被激励者以每股净资产平价认购大股东持有的部分股份,同时参照认购比例,大股东授予被激励者一定额度的业绩股票,被激励者用额外业绩奖励和股票分红分期将业绩股票转换成实股。如果在经济稳定增长的时候,这样的股权激励方案应该是很受欢迎的,被激励者还会心存感激。然而,该民营集团旗下的多家子公司的高管,都不大愿意接受这样的股权激励方案。他们认为经济形势不明朗,企业发展前途未卜,认购股份会减少个人的现金,业绩股票会因为市场的波动变得的不确定。由于大多数被激励者的拒绝,该民营集团的长期激励计划不得不进行反复的调整与协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提醒决策者,不要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进行股权激励,员工很容易产生被“金手铐”烤住的感觉,被烤的不情愿,不踏实。相反,在经济和企业上升阶段,既便明知股权激励是“金手铐”,员工会心甘情愿的被烤住。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图文仅供行业学习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章内容中图文的真实性、完整性等未经本站核实,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