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河北顶大食品集团董事长曾宪友先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来到当今中国社会更需要的地方--农村创业。
早在1992年曾宪友先生就辞官下海经商,并招聘了部分家乡农民进城到自己创办的公司务工。时间长了,曾宪友先生就思考,这些农民工长期在城里务工,住房、结婚以及子女就学都有困难。与其让农民背井离乡的外出打工,不如自己到农村办企业,让农民不离乡就能务工,在家就能致富。一个想法催生出一个理念、一项追求、一份责任。曾宪友先生凭着一个信念,在偏僻的农村一干就是十多年。这十几年来,让他鼓舞勇气、追求梦想以及采取的一切决策、措施就是那份“千辛万苦为三农, 创业争先富百姓”的责任。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者
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出现了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不协调,“三农”问题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面对新问题,全党全国行动,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大政方针。有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还不够,还要有人去干、去实践。做为一名民营企业家,曾宪友先生毅然抉择了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来到更需要他的地方--秦皇岛市昌黎县靖安镇张各庄村,办起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一名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者。
为了农民,他选择了“苦差”.住工棚一住就是大半年,住单身宿舍一住就是十几年,能吃上一碗热乎的面条就很知足,能吃上饺子就是奢侈了。他领着农民,带着学生,硬是干出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河北顶大食品集团。探索出一条通过产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他带领的顶大集团现有五个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年加工农产品3万余吨。15年来累计增加社会效益近8亿元。
二、农民致富的带动者
曾宪友先生坚持办一个企业造福一方农民的信念。把企业办到农民身边。15年累计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6000余人,累计为农民增加收入6.3亿人民币元。他说:“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为官一任,是想造福一方;现在建一个企业,同样可以实现造福一方的理想。城市快速发展,农村相对滞后,现代化的大市场、大流通使农民的小生产不能与之适应。谁能把农民带向市场,怎么才能把农民的汗水变成更多的财富。曾宪友先生这位在农村长大,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离开农村走向大城市的机关干部,又回到了农村,用企业化手段将农民组织起来,带领农民办龙头企业,建基地,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农民汗水含金量,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农民致富的带动者。十五年来,他领导的集团公司,以致富农民为己任,帮助农民引进优良薯种,使农民增产增收,带动农民搞运输,扶持农民办纸箱厂、养殖厂等配套项目,累计使农民增收6.3亿元人民币,带动农民走上致富路。
三、工业文明的传播者
曾宪友先生坚信办企业就是办一所工业文明的学校,通过企业把农民组织起来,接受工业文明的教育,在农村传播工业文明。
十五年来,他领导的顶大集团在企业员工教育方面累计投入500余万元,企业建立培训中心、图书室,利用电化教学、知识竞赛、专题活动等多种形式,使16000多名农民接受了工业文明教育。一大批农民成为优秀的管理者,有200多名农民成为顶大集团的业务骨干,有800多名农民离开顶大成为社会管理精英,有的自己创业,有的成为其他企业的管理者。曾宪友同志更是一名优秀的讲师,他博学书刊、经验丰富,定期为集团员工传授新知识、新观念。一次,曾宪友同志拖着带病的双腿,艰难的走到讲台,一站就是三个多小时。员工们看到衣衫湿透的董事长,感动的泪流满面。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
曾宪友先生和中国千万农家学子一样,实现了考上大学,进大城市,当国家公务员的系列梦想,但当他的这些梦想都实现后,又有了新的更大的梦想:就是回到农村,回报家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把力。他把社会责任看得比自己还重,也就是凭借着这份责任、这份执着,他兢兢业业,扎根农村十五年,先后累计把800多名大中专学生带到农村。曾宪友先生创办的顶大集团15年来累计为新农村建设投资近千万元,捐资教育,兴修道路,引进农产品新品,引进农业科技,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建立原料基地,走公司+基地+农户的道路,通过让农民改变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新时期民营企业的领跑者
曾宪友先生15年前创办的公司,现已发展成有5家生产基地的集团公司,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资产近2.0亿元,生产及原料基地就业人数达到10000人,年实现社会效益5000万元,十五年累计实现产值16亿元,实现社会效益8亿元,实现了办一个企业造福一方的理想。
曾宪友及创办的顶大公司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千辛万苦为三农, 创业争先富百姓“的那份责任将继续促使曾宪友带领顶大公司奋力拼搏,把顶大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以更加辉煌的成就、更加骄人的业绩出现在人民面前。我们的目标是:到2018年,在全国建成农业产业项目生产基地10个,年实现产值超过20亿元,利税过1亿元,带动农户10万户,安排就业10000人,年实现社会效益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