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众多的烘焙食品连锁经营企业中,克里斯汀作为国内较为知名厂家,一直积极致力于推动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开发,克莉丝汀几年来一直在寻求上市,但路途坎坷。从香港市场到台湾市场,再到香港市场,耗去5~6年时间,却始终不改痴心。罗田安因1997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投资失败,而被迫从香港中转来到内地,接手他和十余位台湾西点业同行、上海烟糖集团、上海冠生园合资创办的克莉丝汀。
经过13年的发展,这家企业由最初的濒临破产,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直营烘焙产品连锁经营企业之一。
在这期间,罗田安从最早的进厂就开始洗厕所、擦地板,到后来的一家一家找门店,再到今天事必躬亲,他仍然相信,自己做什么,职业经理人都会看在眼里,都会学在行动上。
在“无根台商”中,他是少数不依赖台湾职业经理人,而是“就地取材”,培养和使用大陆经理人的企业家之一。
台湾食品连锁行业在大陆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罗田安分析,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完全本土化。“没有完全本土化的人才来帮助经营,要想突破,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早年他与妻子共同经营企业,各有各的观点,矛盾冲突常常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虽然早期罗田安在上海重整企业,妻子江若娴帮助良多,但罗田安仍然坚持请妻子退后一步,为了克莉丝汀的事业,江若娴最终选择了远离核心团队,不参与丈夫的经营管理。“我是那一个他让我上前我就上前,让我退后我就退后的角色。”上市当日,江若娴对记者说。
罗田安承认,克莉丝汀之所以“执着于”上市,其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意识到公司的正常运营和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些主要的职业经理人,也依赖于能否很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在香港上市,能够实现内部人才提升的目标,也能够达到引进外部人才的目标”。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上市当日上午10点,克莉丝汀的高管们走出香港联交所之后,下一站就是各自奔赴香港当地的面包店“取经”,罗田安说,多年来,管理层成员都形成了出差到哪里,就要去哪里的面包店参观的“工作习惯”。
克里斯汀能够根据消费市场很多的调动产品的以及企业的经营方式,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罗田安提出了“地铁店”、“好邻居店”、“街转角店”等门店模式,从而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使得企业的品牌得到了传播。
2013年,克莉丝汀计划门店总数要达到1200家,这意味着原有的几种已经被证明成功的门店模式会被保留,并且做适当的占比调整。而新的门店模式,也会被大力发展。
“香港、台湾的很多家庭,都是长期不使用厨房的,便利店、速食店成为给这些家庭提供餐食的主要渠道。”罗田安分析,在欧美和日本、台湾等市场,速食是一个普遍的发展趋势。这其中,就给烘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代表健康、方便的少油、少糖、少盐的现烤八分熟欧式调理面包,是“速食”的一种“典型产品”。
调研机构Euromonitor的报告显示,烘焙行业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3.1%。正是因为相信现烤八分熟欧式调理面包是烘焙业的“蓝海”,并且看好烘焙行业的发展潜力,克莉丝汀开始开出“欧式鲜焙店”,数据显示,欧式鲜焙店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仅在上海松江开设的第一家欧式鲜焙店,就在9个月间实现了人民币460万元的收入。
在罗田安看来,鲜焙食品的市场潜力远远没有被人们真正认识到。他更大的“野心”是,开发西式冷链产品,即将现烤八分熟的欧式调理面包产品,供应给另一条成熟的市场渠道——超市、便利店。
罗田安的底气,来源于克莉丝汀用了四年时间,在江苏南京建立了一家中央烘焙工厂,专业化、自动化的生产线,能够保证克莉丝汀为下游渠道供应安全、可靠的产品。
他举例称,在日本和台湾市场,烘焙面包店很多,做得辛苦,但往往生命期都在2~3年,原因是,这些面包店依靠的是面包师傅人工完成面团的醒发、面包的烤制,品质很难保持稳定。
“除非面包师傅每天的心情都很好。”罗田安说,只有实现品质稳定,才有可能形成“烘焙工业”,才有可能支撑连锁店和西式冷链的发展。
一直以来,对于非烘焙行业的所有投资,罗田安都持有一种极为谨慎的投资态度。
“如果是年轻的时候,我也许会冲动地投入到房地产市场去,”罗田安说,“但1997年,我在台湾房地产市场已经摔得粉身碎骨,好的时候得意忘形,不好的时候如同过街老鼠,起伏太大。”
罗田安说,这让他学会拒绝诱惑,绝不冲动投资。他认为,做任何产业,都有一个很大的市场,如果能够专注去做,就能够实现企业家价值,“你不必样样做好”。
正是因为有了对于企业发展目标的专注和不断对于品牌的坚持,尽管一家加盟店动辄能够收取几十万上百万美元的加盟费用,克莉丝汀还是拒绝加盟店。“我们目前没有发展加盟店的计划。”罗田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