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高中后,赵启三就是当地的一家乡办企业里池上一名普通工人。在工厂濒临破产时,他临危受命,经过一番果断考察,决定将电器厂转型为食品厂。
作为20世纪60年代的“老三届”,赵启三高中毕业后就回到家乡沈丘县付井镇(原公社)乡办企业付井电器厂当了一名工人。由于每月工资只有3元,根本不够花,赵启三脑中的经商细胞就开始活跃起来,他便在厂里办了一个茶馆。但不久他的茶馆便成了资本主义的“尾巴”被割除掉了,他也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于是厂里把外出跑业务、买原料等最辛苦的差使交给了他。
工厂生产的电焊机、变压器因质量不合格,被媒体曝光,企业的经营一落千丈。虽然换了几任厂长,企业却每况愈下。1979年9月,领导想起了赵启三,他被任命为厂长。看到赵启三要面对112万元的负债和37个拿不到工资的职工,不少人为他捏了一把汗。但赵启三却说:“认准的道儿不回头,再难的事儿不低头,我就是这么个人。”
他从亲戚那儿借来了几百元钱,又将自家的猪卖掉凑足了路费,只身前往上海。赵启三说,他选择食品工业这条路,与他在厂里当了3年业务员有关。走南闯北的经历,开拓了他的视野。他记得在生活必需品匮乏的20世纪70年代,上海的轻工产品、食品因为高质量和高品位,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通过寻师访友,考察市场,发现食品市场品种少,而且供应比较紧缺。何不利用家乡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生产食品呢。回家后,赵启三就摘掉了“付井电器厂”的牌子,挂上了“沈丘县食品总厂”的牌子,准备搞生产了。
当时,没资金、没原料、没技术,新厂子是典型的“三无”企业。赵启三通过熟人借了1万元的高利贷,企业职工兑了总共不到2000斤小麦,赵启三又从上海请来了5位糕点师傅,厂子这才具备了资金、原料和人才,开始轰轰烈烈地生产了。
1980年1月,食品厂生产出了月饼、果子等糕点,赵启三和同事拉着架子车,到沈丘县城和郑州去卖,他们蹲过码头,睡过车站、澡堂,走村串户沿街叫卖,一两天吃不上饭是常事。但厂子当年产值达7.5万元,净赚了3万多元,企业起死回生。
【企业随着市场变】
由于赵启三善于把握市场,食品厂多次转产,生产市场俏销的产品,企业发展渐入佳境。
天有不测风云,企业刚刚有了一点起色,赵启三从上海请来的一位师傅因突发性心脏病猝死,为了给这位师傅办后事,当年春节前后厂里卖糕点赚的1万元钱全部花光了,这对赵启三打击非常大。
但性格倔犟的赵启三说,再难也要咬着牙干下去。他又借了一些钱,开始上牛肉干项目。
为了打开上海市场,他采取了一个“伎俩”:牛肉干、麻片只在上海南京路三阳老货店独家销售,而且每天限量销售100斤,结果反而激起了顾客的好奇心,每天排着队抢购,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牛肉干在上海、南京一炮打响,一年卖了7万多元,这给摇摇欲坠的企业带来了希望。
但中国人喜欢跟风,看到牛肉干销路很好,很多企业效仿生产,一时间,周口出现了好多生产牛肉干的企业。市场变得快,赵启三的脑子转得更快,他迅速决定转产,开发腐竹系列产品。当腐竹生产名声大振、领导也大为赞赏时,他又开始转产了,生产罐头。由于转产及时,食品厂终于还清了沉重的债务。
但到了1990年,国家贷款紧缩,经济形势处于低谷,大多数乡镇企业面临倒闭,赵启三他们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再加上应收账款要不回来,企业首次出现亏损。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赵启三意识到,坐等观望只有死路一条,企业有调整才能突破重围。于是,他又开始四处奔波,搞调研、寻良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他们从上海成功引进了巧克力生产技术,食品厂也由此进入全国为数不多的巧克力生产企业行列,到1991年,他们的食品厂已经创下了年产值1000万元的佳绩。
【“金丝猴”出世】
虽然几次成功转产,赵启三觉得企业还没有找准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直到1992年“金丝猴”出世,他的企业才开始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1991年腊月,当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地准备迎接春节的时候,赵启三却率领一帮中层干部闯南京、奔上海,进行市场调查,为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一年,上海食品工业研究所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枕式奶糖。尽管这种新型实用专利技术工艺复杂,赵启三得知信息后却如获至宝,因为这是获得上海市科研成果奖、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也正是他梦寐以求的项目,他当即决定购买该技术。
和上海的几位专家一见面,人家却连连摇头,因为新型奶糖工艺复杂,尤其是生产温度必须控制在25摄氏度,一个乡镇小厂恐怕难以保证质量;再者,等安装试车完成,半年已过,夏季来临,产品储运容易变形,弄不好就会蒙受巨大损失。赵启三再三向专家担保:“我们暑期之前一定投放市场!”
他的言行感动了专家们。1992年2月1日,合同签订;2月20日,他把生产设备运到厂里;次日,组织安装。经过5个昼夜的奋战,终于试车成功。
1992年是农历猴年,厂子里庆贺的鞭炮声与乡村新年的鞭炮声融在一起。赵启三品尝着甜蜜的果实,希望他的甜蜜事业能在猴年交上好运,于是将蕴含着心血和希望的新产品命名为“金丝猴”奶糖。他说“金丝猴”念起来响亮,形象可爱,孩子们喜欢。果然,“金丝猴”出手不凡,在市场上一炮走红,北京、南京等地都来电反馈产品供不应求,当年实现销售额2000多万元。
【进军大上海】
赵启三利用上海一家食品厂面临破产的机遇,和对方合作,此举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十几年下来,企业发展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龙头企业。
到了1993年,全国食品生产企业竞争十分激烈,多数企业生死两难。上海的一家食品企业面临破产,主动提出和“金丝猴”联营。商机稍纵即逝,赵启三果断决策,为对方注入资金、技术,生产销售自己的“金丝猴”产品。这一举措不仅占领了商业竞争的制高点,还为“金丝猴”品牌成功戴上了上海产品的光环。
此举在业界引起巨大震动,上海的一些媒体以“蛇吞象”为题进行报道,对来自河南的农民企业家进入上海市场表示敬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进行了报道。同年,他们吸引港商投资600万元,合资成立了河南裕恒食品有限公司。
到1996年组建金丝猴集团时,企业年销售额已突破2亿元,成为全国三大糖果生产基地之一。2002年2月,他们又把“中国驰名商标”这块象征着企业品牌价值的金牌捧到了手中。
国内大的糖果企业有上千家,老牌企业、外资企业强手如林。确立产品差异化优势,成为“金丝猴”集聚优势、打造品牌、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市场变我变,市场不变我也变,我变引导市场变”,这是赵启三常常挂在嘴边的“三变经”。
如今,“金丝猴”已是“子孙满堂”,旗下有上海、咸阳、沈阳金丝猴公司等6个核心企业及北京、郑州、漳州、周口等10多个合作型企业,2008年集团总产值达15亿元,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