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初中毕业后就开始跟着人家学着做起了生意,在做饼干销售时,他尝试从“坐商”到“行商”的转变,并以让出50%股份的气魄,把广东一个大型饼干企业拉到河南落户,并完成了对该公司的并购。目前,他旗下的企业已经跻身中国饼干行业前五强。从一个“替人作嫁”的批发商到河南饼干业的大腕,朱东海只用了短短10年时间便华丽转身。
●不做等生意上门的 “坐商”,要做跑市场的“行商”
从小就跟着家人学做生意的朱东海有着独到之处,他负责家族的饼干生意时开始转变观念,让经销商从“坐商”变为“行商”。
朱东海兄妹七人,他最小。在他上小学的时候,他的几个哥哥姐姐便合伙做生意,开始经销啤酒,短短几年过去了,他的家族逐渐垄断了安阳近一半的啤酒市场,而后,又开始经销饼干,生意越做越大。
朱东海初中毕业后就跟着家人学做生意。6年以后,随着家族经销的产品品种越来越多,兄妹七人便进行了分工,朱东海专门负责饼干生意。
这时,他开始流露出做生意很独到的一面。当时,做批发生意的人被称为“坐商”,意思就是坐在那里不动,等待别人上门进货。因为在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批发市场盛行的年代,一般的商店想进货,都是自己直接到批发商那里进货,而批发商只需坐在店里等人上门即可。
朱东海想的就和别人不一样:“坐在那儿等生意上门,很被动,我为什么不能主动出击,变‘坐商’为‘行商’,出去跑市场?”
如果是现在,朱东海的想法自然非常普通,但在当时,这种想法便很前卫了。因为,“坐商”是粗放型经营,基本没有什么营销模式可言,更谈不上销售计划;而“行商”,则意味着要开发新客户,需要制定销售计划和促销政策。在此之前,安阳还没有人这样尝试过。
朱东海买了辆二手面包车,带着饼干到处推销,见商店就进,对商店老板说:“以后您不用自己跑去进货了,坐在家里等着,我就把您需要的货给送过来。”于是,朱东海经销的饼干迅速占据了安阳市场,进而扩大到全省,最后,他的饼干网络几乎铺设到了整个华北地区。
●从“替人作嫁”到兼并广东大食品厂
1999年,正当生意做得顺风顺水,朱东海经销的广东健丰饼干的生产厂家却面临倒闭,于是他自筹资金入股该厂,并以让出50%股份为代价,换得新厂迁到河南的机会。
这些年,朱东海一直经销的是广东省江门市健丰食品厂生产的健丰饼干,厂子要垮了,他的日子也不好过。经销其他品牌吧,当时市场上有名气的饼干还真不多;转行吧,自己多年辛辛苦苦建立的营销网络又会白白浪费。
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把厂子接过来自己做!但全家都不支持他的想法。确实,做经销商,只要关注产品就可以了,而做企业需要考虑的东西就多了,中间环节多了,风险自然就大。可朱东海没放弃,他认为做经销商是“替人作嫁”,而做企业,则是给自己“养孩子”,人总要有自己的事业。
执着的朱东海东拼西凑了150万元,来到江门市,找到健丰食品厂的主管领导谈合作,起初人家看他是一个20多岁的小青年,以为他在开玩笑。朱东海的韧劲上来了,死缠硬磨,终于打动了对方,双方谈妥了合作:采用股份制形式,朱东海以资金、人员入股,占大头;对方以设备、技术、品牌入股,占小头。
合作意向有了,可接下来江门方面死活不同意朱东海把厂子搬到安阳。因为厂子搬走就意味着当地每年要流失几千万元的税收。朱东海性格中独特的一面又显示出来了。他主动减持了公司股份,双方各占50%的股份。江门方面很感动:自己什么心也不用操,每年就能拿到几千万元的分红,于是欣然签了合同。
2001年5月,朱东海终于把健丰食品厂搬迁到了安阳市汤阴县,还将厂里100多名技术工人也带了过来,没有建厂资金,就租用别人的厂房。很快,工厂开业了。
有了健丰这个品牌,加上产品质量过硬,企业很快就火了。到了2004年,已经发展成拥有115亩自建厂区、员工2000人、年销售额2.6亿元的大型企业,产品涵盖饼干、月饼、挂面和馍片等。
●饼干事业遭遇“滑铁卢”
看到国外饼干品牌进军中国市场,朱东海不甘落后,拼命扩大规模。不料,这次他将健丰带入了“多事之秋”。
2005年,朱东海看到达能、卡夫等国际饼干厂家进入中国,决定先发制人,迅速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进军中高端市场。他首先增加1亿元投资,扩建安阳的厂房,将它建成省内最大的生产车间;又投资6000多万元,在辽宁盘锦筹备新厂。
理想总是美好的,但现实却让朱东海大跌眼镜:因为产品定位超前,市场不适应,饼干销量迅速滑坡,库存越来越多;资金链数度断裂,曾有4个月没钱发工资。公司开始人心浮动,多名营销骨干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