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涪陵榨菜与欧洲的酸黄瓜、德国的酸甜甘蓝并誉为世界三大名腌菜而闻名中外。历经百年沧桑,涪陵榨菜现已成为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最大、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特色优势支柱产业,从生产榨菜的原料青菜头到成品榨菜,重庆涪陵区榨菜产业链年产值已达20亿元。
随着榨菜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涪陵榨菜”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涪陵榨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不少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生产不规范的小企业、小作坊日益增多,企业间无序竞争越演越烈;二是一些企业卫生条件差,粗制滥造、偷工减料等现象十分普遍;三是部分企业质量意识淡薄,假冒伪劣现象屡禁不止,大量劣质产品在市场上冲击了好产品;四是未经许可侵权使用涪陵榨菜驰名商标、龙头企业商标及包装专利等违法行为日趋活跃。
为有效解决涪陵榨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早在1997年,地方政府就提出要运用地理标志制度规范管理“涪陵榨菜”产业的设想。因涪陵是中国榨菜的发源地、原产地和最大最集中的生产地,“涪陵榨菜”于2001年、2005年先后通过证明商标、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审定。
一、运用地理标志制度管理“涪陵榨菜”所取得的主要成效
在“涪陵榨菜”证明商标的强力推动下,涪陵榨菜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具体表现在:
1、榨菜产业逐步做大做强。2006年,全区成品榨菜年生产能力达40万吨以上,榨菜产业总收入近2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比实施“涪陵榨菜”证明商标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2、榨菜产业链不断延伸。榨菜产业的发展有效推动了陶坛、竹编、印刷、包装、辅料、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收入达4.5亿元。
3、菜农收入大幅度增长。2006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380元来自种植、加工青菜头。
4、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全区逐步形成了菜农放心种植、加工户安心加工,榨菜企业精心生产销售的榨菜产业化经营格局。
5、产品质量全面提升。《涪陵榨菜证明商标管理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和《涪陵榨菜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制定实施,有效规范了企业的生产加工行为,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6、企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为了达到《章程》和《办法》规定的条件,各生产企业纷纷加大技改投入,引进先进生产设备,企业生产条件大为改观。
7、企业品牌意识不断提高。获准使用证明商标的企业,借助“涪陵榨菜”证明商标的品牌信誉,加大宣传力度,企业品牌意识增强。目前,“乌江”、“辣妹子”牌榨菜已获中国驰名商标。“涪陵榨菜”正争创“中国驰名商标”。
8、销售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通过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上加大对“涪陵榨菜”证明商标的宣传力度,涪陵榨菜占据了全国50%以上市场。
二、涪陵榨菜证明商标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成立涪陵区榨菜管理办公室(直属区政府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榨菜办”),负责对榨菜产品质量及证明商标使用的监督管理。
2、以政府令形式明确了榨菜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对不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不予颁发生产许可证,以确保从榨菜种植到加工等各个环节上均达到“涪陵榨菜”证明商标使用条件的要求。
3、建章立制、规范使用是证明商标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涪陵榨菜质量始终符合地理标志产品的要求,榨菜办按照《章程》和《办法》的规定,严格审批,强化监管,有效杜绝了不符合“涪陵榨菜”证明商标使用条件的一切种植、加工行为,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涪陵榨菜的质量和品质。对不符合使用条件的区内企业,禁止使用“涪陵榨菜”名称和“涪陵”地名。
4、规范整治,打击假冒侵权是维护“涪陵榨菜”证明商标专用权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对区内达不到《章程》和《办法》条件的进行整顿和规范。另一方面重点查处区内外侵犯“涪陵榨菜”证明商标专用权的企业和加工户。
5、严把三关、确保质量是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工作的核心。一是严把杀菌设备使用关;二是严把榨菜生产辅料进入关;三是严把榨菜产品生产关,从原料种植、加工工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等环节加强监管。
6、扶优扶强是充分发挥地理标志辐射带动功能的具体措施。为鼓励更多龙头企业使用“涪陵榨菜”证明商标,榨菜办出台了“不同产品、区别收费”等一系列扶优扶强具体措施。
三、涪陵经验的启示
贵州也有许多特色优势农特产品,如何充分发挥地理标志的功能,做大做强我们的特色产业,从涪陵榨菜的发展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不少启示。
启示一:用好用活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有效方法。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带出一条产业链,无疑是扩展经济规模的有效路径。考察中的涪陵榨菜,在地理标志的强力推动下,已发展成为产业总收入近20亿元的重要支柱产业。贵州属于“欠开发,欠发达”地区,但特殊的地理、资源环境,加上众多历史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造就了许多特色优势农产品。这些农特产品亟待运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加以开发,培育成为地方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
启示二:运用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农特产品的产业化具有现代工业不可替代的功能。尤其是在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延长产业链等方面更具优势。尽管地理标志的注册人要求是法律规定的具有特定资格的机构,但是事实证明,农特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受益主体是广大农民。因此,面对农民增收困难的现实,利用地理标志,将广大农户连接起来,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值得发展的路子。从考察情况来看,2006年涪陵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380元来自种植、加工青菜头。
启示三:借助政府力量强势推进,是管好用好地理标志的重要手段。尽管目前我省已有十余个农特产品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但管理上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地理标志权利主体对产品质量监管不力,标识许可不规范。涪陵区政府专门成立“榨菜办”负责对产品质量及证明商标使用进行监管的做法值得借鉴。
启示四:管好用好地理标志是规范市场准入条件、避免企业间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我省许多名特优产品由于没有建立一个好的制度,长期以来恶性竞争,自毁品牌,既难于产业化,也没有形成地方支柱产业。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借鉴涪陵做法,运用地理标志制度来规范我省农特产品的恶性竞争行为。
启示五:规范使用、加强监管是确保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权利主体不规范、产品质量监管不力、仿冒品牌现象严重是我省少数地理标志产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此,有必要学习借鉴涪陵做法,结合每个地理标志产品的实际,制定一套严格完整的管理规程和质量标准,严格审批,强化监管,以确保产品质量达到地理标志的要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消化、吸收涪陵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无疑将有力推进我省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