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致美斋迎来老铺重生的那段日子里,广州城发生了一件咄咄怪事:买酱油也要排队——致美斋平均每天都要接待超过两千人,这条人龙竟足足“排”了两个月。尽管要轮候十多分钟才能进店选购,老主顾们无不喜形于色,满载而归。
吸引这些老顾客前来的,不仅是致美斋品质如一的产品,更是蕴藏其中的浓浓街坊情。一些白发老者不辞路远,为的就是找回童年时的记忆——或许,他们小时候都曾到致美斋帮妈妈买酱料,都曾忍不住它传来的香气,买到手中,就在路上边走边偷吃。
家住小北路的罗姨就是其中一名“忠实粉丝”。“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常常听说妈妈念叨‘致美斋’这三个字。”致美斋是罗家代代相传的“传家宝”。待到自己成了家,罗姨也亲身体会到致美斋价廉物美的好处,并将这一煮食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罗姨的经历,不过是广州千万人家的一个缩影。老街坊们也曾与致美斋风雨同路。文革时期,被打成“封资修”的致美斋,一度改名“永为民”。那些对致美斋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华侨岂能答应?他们在广交会上苦苦寻索,必须看到“致美斋”的商号才肯下订单。迫于市场压力,致美斋很快就在外事办的介入下“平了反”,古老的招牌重新傲立羊城街头。
致美斋也一直感恩街坊们不离不弃的支持。在老店重张期间,有时到了晚上11点多,还有来自澳洲的客人前来拍门。“当时我们都已经收铺关门了,结果还是破了例开门,待他选购完了才收铺。”曹伟明表示,致美斋是带着广州人对老字号的集体怀念回到中山路的,今后将更珍重这份情谊,把它世世代代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