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继续增长、民生不断改善的大背景下,畜地矛盾和人粮矛盾变得更加突出。耕地资源在18亿亩红线的硬约束下,如何做到既要让百姓吃饱(发展种植业),又让百姓吃好(发展养殖业),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在日前于山东莱阳春雪食品有限公司召开的“技术创新再造未来论坛”上,与会人士一致认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走出一条“节粮型”的畜牧业发展之路,而加快肉鸡产业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玉满认为,肉鸡饲料转化率明显高于生猪。在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下,肉鸡的料肉比为1.9︰1,而生猪的料肉比为3.0︰1。换言之,同样生产1千克肉,肉鸡比生猪可节省37%的粮食。2009年我国猪肉产量为4890万吨,如果其中的30%转变为生产肉鸡,就可节省粮食540万吨。如果把节约下来的粮食折算成耕地,按我国目前玉米的单产水平每亩350千克计算,可节约耕地1500亩。
数据显示,同美国、巴西相比,我国目前鸡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例明显过低,2009年只有14.6%。同年,美国和巴西分别为39.3%和44.5%,鸡肉已稳居肉类产量的位。“从1961年的统计数据看,当时美国为15.8%,而巴西只有5.8%。”刘玉满指出,“发达国家的肉类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对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的红肉消费减少,而对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能量、低胆固醇的白肉(鸡肉)消费则明显增加。”
以美国为例,在1961年,人均红肉消费量为59.9千克,鸡肉为13.6千克,鸡肉消费量占肉类消费总量的18.5%。但是,到了2008年,美国人均红肉消费量下降到51.9千克,人均鸡肉消费量上升至38.1千克,占总消费量比例随之上升至42.6%。目前,我国的人均禽肉消费量只占消费总量的21%,相当于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的水平。刘玉满强调,增加白肉消费减少红肉消费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