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代表一家销售额为100亿美金左右的快消品或食品企业,你如何用创新手段来保持20年的持续发展?这是一个看似容易,却很难回答的问题。首先需要企业规模达到一定量级,其次还要在这样的量级上保持一定的增长。这对很多企业管理者来说,是需要有大量实践和沉淀才能得出答案。
但对蒙牛来说,这样的答案早已了然于胸。经过20年的沉淀积累,到2018财年,蒙牛的营收已经接近700亿人民币,成为世界乳业十强。20年来,从草原起家,到持续实现这样的发展,在蒙牛看来,靠的就是多层次的创新驱动力。
科技创新打造“强大脑”
作为一家快消品领域的企业,蒙牛这些年的科技创新某种程度上并不逊于其他科技企业或互联网企业。而科技创新,是蒙牛视为公司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之一。
在早期阶段,蒙牛就投重金建成了水平的“高科技研究院暨高智能化生产基地”。该基地汇聚了美国UC-Davis、英国剑桥大学、法国达能、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6家国内外乳品业技术大咖,结合蒙牛自身原有的一流研发部门,终形成了一条“1+1>2”的国际领先的完整研发产业链。
而在千禧年之后,凭借出色的研发能力,蒙牛成功的研发的百利包产品解决了液态奶的保存和运输问题,扩大了液态奶的运输半径,短期内席卷全国成为各大商超、便利店、小商铺中卖的火的乳品。2005年推出国内款高端奶品牌特仑苏,这款产品不仅成为国内个销售额突破百亿的单一牛奶产品,迄今为止仍稳居高端奶榜首位置。
之后推出的高端鲜奶每日鲜语、常温酸奶有纯甄、纯甄-小蛮腰、高端低温酸奶冠益乳、婴幼儿奶制品有儿童奶酪、婴儿有机奶粉和羊奶粉等,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实力,基本上每一款都成为爆款。
(蒙牛数字化管理体系)
不仅如此,作为产能超过900万吨的乳业制造领军企业,蒙牛还用科技创新手段,打造出自己的“强大脑”,用智能化的手段,推动乳品研发、原料采购、制造、物流、销售全链条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网络化升级。
在奶源建设上,蒙牛同样不断进行科技深耕。通过与丹麦Arla、美国WhiteWave、新西兰AsureQuality等全球企业合作,在源头上把控好安全质量。在牧场管理体系上,蒙牛就引进了ArlaGarden牧场管理体系,并结合中国牧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经验,制定了一套标准的SOP(牧场标准化操作规程),历时数年通过国内200余位专家对661个关键点梳理转化为适用于中国牧场的SOP,在半年时间内,这些牧场平均单产实现11%的提升。
管理创新同步
在科技创新同时,业内一直称道的是,蒙牛20年的发展,其管理创新一直保持同步发展。从早些年打造蒙牛模式的“16个支点”,再到供应链一体化战略模式,再到综合营销的多层次模式,都不断引领行业的发展。
这其中的关键,与蒙牛进行科技创新的初衷一致,就是通过持续的创新来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好产品。尤其是蒙牛总裁卢敏放提出,中国乳业进入4U时代后,这样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即个U是User,用户。它要求乳制品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到营销都以用户为核心;第二个U是Universal,国际化。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会给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要充分考虑国外市场当地的需求,做到产品差异化等;第三个U是Unique,个性化。新的消费群崛起,他们更加自我,这要求公司的产品也要个性化。第四个U是United,跨界联合。要打破品牌之间的消费界限,找到更多的入口去接触消费者。
卢敏放认为,“用户+国际化+个性化+跨界联合”将不仅是乳品企业,更是每一个企业都要去思考、去融入的,这是中国企业实现大发展的关键之钥,而这背后的驱动力,就是持续的创新。
作为实证,蒙牛除了业绩外,也获得了多个重量级奖项。2015年,蒙牛荣获“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2018年,凭借“以打造世界一流乳制品企业为目标的全产业链国际优质资源整合管理”,蒙牛乳业再获“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这些奖项多充分肯定了蒙牛乳业在商业模式、战略规划、资源整合、产业链管理等多个维度的创新能力。这为蒙牛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进,随着蒙牛海外全产业链布局不断深入,如今蒙牛奶源地已延伸至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黄金奶源带,并在大洋洲彻底打通从奶源到生产销售、从自主研发到质量管控的全部环节。相应地海外市场也连年增长,产品远销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蒙古等国家。
如今的蒙牛,经历了20年的洗礼,已经成了国家在乳业领域的一张名片。这其中,创新力是重要的推手。更为重要的是,创新,让蒙牛拥有了打造“的中国品牌”的雄心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