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的安雅雯是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印尼工厂的一名普通员工。每天早上8点,她便开始了一天的繁忙工作。虽然她所在的城市与国内存在1小时时差,但她的工作却丝毫不受影响,完全可以与中国总部实现无缝对接。目前,像安雅雯一样在蒙牛印尼工厂工作的员工共有200多名。
自2016年至今,蒙牛完成了以SAP为核心的信息化架构,搭建起以“基础云”“伙伴云”“渠道云”“消费者云”“员工云”为五大核心的“蒙牛云”,成功实现了业务上云、管理上云,为各事业部提供全面支援,有力提升了企业整体运营效率。
事实上,这仅仅是蒙牛“创新力故事”中的一则。20年来,蒙牛通过实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研发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创新,探索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他们用创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凭创新实现连续3年稳健增长,以创新助推中国奶业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
促进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奶业也是如此。
“奶业早已不再是传统产业。”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卢敏放表示,科技力量正在改变奶业产业链,为奶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2019年,蒙牛提出奶业振兴“136”工程,即通过“一大战略布局、三大创新平台、六项利益联结”举措,助力中国奶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三大创新平台是指以数字化创新、技术管理创新和供应链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其目标是为整条产业链上的所有合作伙伴提供提质、降本、增效的思路与支撑。
早在2018年,蒙牛就与阿里云计算合作,投资2亿多元启动“数字奶源 智慧牧场”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希望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打通牧场数据链,让牧场运营管理更精细、更智能。
在技术管理创新方面,蒙牛成立了集奶牛研究、技术培训、生产示范、科普展示、休闲观光、消费者体验为一体的“奶牛研究院”,可为奶业发展提供科学实验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推进技术成果的落地。目前,蒙牛“奶牛研究院”已与多家国际先进奶业研究机构展开合作。
一直以来,奶牛养殖业的上游供应链效率并不算太高,包括饲草、饲料、药品、耗材等,各环节千头万绪,需要沟通的细节很多。针对这一问题,蒙牛积极打造“爱养牛”集采平台,努力构建新型畜牧业商业生态与盈利模式。
据了解,该平台将生产厂家与牧场垂直连接,能够消除中间交易,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创造产业链新价值;通过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阳光环境,有效规避了以次充好、恶意推销等乱象;同时,平台还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可通过蒙牛授信为中小牧场转型升级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目前,“爱养牛”平台已拥有注册供应商800余家、注册牧场650个,完成交易15万笔,平台流量近50亿元,预计今年将为牧场节约成本3亿元。
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从中国包利乐枕纯牛奶、个高端牛奶品牌特仑苏、款专业儿童牛奶品牌未来星、全球首款含有真果粒的乳饮料真果粒……在蒙牛20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太多深深印刻在消费者心中。可以说,自1999年成立起,创新基因就融入了蒙牛的骨髓。
早在2007年,蒙牛就投入重金建成了的高科技研究院暨高智能化生产基地,来自美国UC-Davis、英国剑桥大学、法国达能公司、中国科学院等16家国内外乳品业“技术大咖”云集在这里,与蒙牛自有研发部门形成合力,打造出“1+1>2”的研发产业链。
在此基础上,蒙牛又摸索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转化路径,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比如,为加强乳酸菌核心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发适合中国人肠道健康的功能性益生菌及产品,蒙牛很早便开始了自主研发工作,在酸奶菌种筛选和产品标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2011年,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乳酸菌菌种在蒙牛问世,一举打破了国内乳品企业受限于“洋菌种”的困境。
又比如,为攻克在常温酸奶中添加果粒这一行业难题,蒙牛研发团队耗时两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在配方、工艺、设备等方面提出多项创新举措,并成功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真正在技术层面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截至目前,蒙牛已经申请专利2579件,被评为“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奖、呼和浩特市发明专利产业化奖等荣誉。
让农牧民共享奶业振兴成果
作为奶业振兴的关键环节之一,奶农的利益必须保障。为此,近年来蒙牛积极探索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金、技术等一系列手段帮助农牧民提升养殖及收入水平,同时稳固奶源供给。
2013年,蒙牛与多家科研机构及高校联合启动“牧场主大学”社会责任项目,免费为牧民提供管理技术交流、管理经验分享、新型技术引入、专业技能提升等服务。如今,该项目已经成为蒙牛对农牧民技术扶持的重要平台之一。
内蒙古包头绿源广盛牧场场长白红兵养了一辈子牛,但由于长期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他家牧场的奶产量怎么也上不去。2015年,他进入蒙牛牧场主大学“深造”后,对如何养牛有了更深的认识。回去后,他对自家牧场进行了全面的精细化改造。目前,他家的奶牛平均单产从28公斤提升到32公斤,每公斤奶成本也下降了0.15元,全年降本增收近100万元。
除了“集中授课”,蒙牛还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一支近3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他们被分为73个“3+1”运营小组,定期到牧场手把手传授“养牛经”。目前,该团队已驻场2200余场次,提出改善问题近5500条,创造效益1.6亿元。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蒙牛已累计发放奶款近2000亿元,发放奶源基地建设扶持资金130多亿元,共组织技术培训近3000场、覆盖5万人次,100%覆盖合作伙伴。其中,通过奶牛“金钥匙”蒙牛专场活动,牧场公斤奶成本平均降低0.2元,累计提升效益超过15亿元。
“积极对标国际发展水平,从‘底层操作系统’入手,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多种平台带给牧民,帮助他们走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道路——此举将从源头推动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有效帮助农牧民增收。”卢敏放表示,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蒙牛将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