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栗晋波、实习记者秦楚报道:近日,记者从市农委获悉,今年1-7月份全市153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3.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4%,完成省下达我市指标的61%,预计年底可达到56亿元。龙头企业推动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快速发展,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
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共有225家,总资产38.63亿元,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2家,国家出口示范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省“513”工程省、市、县级梯次企业2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5家,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覆盖全市的龙头企业群体。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大力培育以蚕桑、生猪、中药材、干鲜果、蔬菜、小杂粮、工厂化食用菌、苗木花卉、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为重点的十大农业产业链,初步形成了6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即以高平、沁水、陵川为主的沁辉沿线畜牧产业带;以泽州、陵川为主的太行山南端优质杂粮产业带;以高平、阳城、沁水为主的丹沁两河流域林果菜产业带;以阳城、沁水为主的太岳中条两山蚕桑产业带;以城区、泽州为主的城郊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以陵川为主的高垣山区中药材产业带。
主导产业日趋明显。近年来,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各县(市、区)充分发挥农业区划的成果,因势利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等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在大力挖掘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传统特色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发挥规模经营,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目前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25.48万亩,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面积8.61万亩,推动了以畜牧、蚕桑、蔬菜、中药材、干鲜果、小杂粮等六大主导产业逐步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我市围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初步形成了以厦普赛尔、强民食品公司为龙头的饮料加工业,以绿洲大麻公司、吉利尔为龙头的丝麻产品加工业,以吉利尔、晋氏织造、红萍服饰、佳美蚕丝、华燕蚕丝、仙桐丝业、云梦舒为龙头的蚕丝加工业,以鸿生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玉米加工业,以古陵山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马铃薯加工业,以丰田食品、彤康食品、五色土健康食品、伊健食品为龙头的小杂粮加工业,以雨润集团高平新胜肉类、华强肉牛公司为龙头的肉制品加工业,以兰花酿造、源源醋业为龙头的醋产品加工业,以陵川县摩根汇丰养生科技有限公司、城区中晋药业、花草药业、陵川同仁堂公司为龙头的中药材加工业,特别是高平生猪养殖、阳城蚕丝加工在全省居领先地位。
市场体系初具规模。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促进了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和农产品流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全市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33个,其中较大农产品批发市场7个,年交易额6.28亿元,带动全市26个批发市场,覆盖全市200万口人,绿欣农产品批发市场还被列入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
品牌战略初见成效。各县(市、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十分注重品牌意识,以名牌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快优质农产品开发步伐,倡导品牌农业发展,目前累计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山西名牌产品9个,山西省着名商标26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9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32个,获得无公害认证17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