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由原神州优车集团COO钱治亚创建,于2018年1月1日陆续在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试营业;截止2018年5月,已完成门店布局525家,最近又在办公楼里面的分众传媒打广告,给用户送打折咖啡券。然而瑞幸咖啡真的能成功,在中国市场超越星巴克吗?
瑞幸咖啡做对了什么?
在批评瑞幸咖啡之前,我们先思考这家公司做对了什么。从餐饮的商业模式中,咖啡外卖是一种好生意。餐饮商业模式的核心是效率,坪效的效率和时间的效率。我们先说时间效率,很多时候我常常会发现那些一直排队的饭店,怎么没几年倒闭了。后来深入研究发现,原来很多餐厅只有周五晚上和有生意,平时的时间都没有什么人去。那么从一周的时间段看,许多餐厅的时间效率并不高。
所以如何把时间填满,以及增加餐厅的翻台率变得尤为重要。我们看到许多餐厅都会推出下午茶套餐来提高午餐后晚餐前这段餐厅流量最差的时间段。还有一些餐厅依靠比较大的翻台率来提高效率。最典型的是海底捞火锅,平均一个晚上能翻台4次,即使11点去都要排队。另一个效率是坪效的效率,也是以最小的面积,实现额的营收。如果同样是400万人民币的营收,通过30平米获得这个营收,远远比100平米的餐厅效率要高。
所以外卖模式在餐饮中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增加了外卖业务,才能答复提高餐饮的坪效。历史上那些大市值餐饮企业,一方面是全球化连锁,另一方面有很强的Take Out属性。包括美国三大汉堡公司麦当劳,Burger King,Wendys,美国披萨巨头必胜客,达美乐的披萨饼,以及墨西哥鸡肉卷公司Chipotle的墨西哥鸡肉卷等。相反,国金中心楼下倒闭的Costa咖啡,是坪效做得太差。很少有人外带,然后大家在里面一坐是几个小时。
而从任何商业模式中,高频刚需的东西,远远要比低频次的有价值得多。所以巴菲特说喜欢买能让大家上瘾的产品,上瘾本身代表着消费频次。有些人每天要喝可乐,要抽烟。而咖啡从餐饮属性角度看,也属于高频刚需,许多人每天都要喝一杯咖啡。不像小龙虾、火锅、麻辣烫这类重口味的餐饮,消费者不可能每天去吃。
咖啡外卖的模式,肯定是不错的,瑞幸咖啡找到了一条比较正确的方向。
然而星巴克用户粘性高太多
我们看全球餐饮巨头都有三个特征:标准化,连锁化和品牌化。没有办法标准化和连锁化的餐饮肯定是做不大的,所以我们会看到许多依靠手艺代代相传的小店,这种店在日本非常多。但是他们一定做不大,因为商品无法标准化。你不标准化做不到连锁化。
但是这三个特征中最重要的还是品牌化,品牌是需要长期积累起来的,不是依靠短期烧钱能做成,我们一直认为用户和流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看星巴克的品牌,从80年代创立以来,到在90年首先提出了咖啡店第三空间概念,再到后来的去咖啡化,移动支付化等等,品牌花了几十年时间打造起来。这种长期建立的品牌壁垒是非常深的。只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你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用户。我们看到不仅仅是咖啡,全球的可口可乐,麦当劳汉堡,品皮包,甚至化妆品等等,每一个公司都是成立了很长时间。而品牌最强的时候,这个品牌往往直接对应到这个产品。比如汉堡,我们对应的反应是麦当劳。碳酸饮料,个想到的是可口可乐。咖啡,我们反应也是星巴克。
在对于消费品的定价权研究中,我们深刻感觉到了品牌的价值。消费者是愿意为Starbucks这几个字,支付一定的溢价。但是其他品牌很难。即使有高端的咖啡,又很难规模化。所以咖啡这种看上去非常好的消费品(高频,几乎刚性消费,消费者有瘾,受益于物理半径),但全球也星巴克赚钱。
那么我们回到Luckin咖啡,虽然他们也讲了很多口味,新零售的故事,但从一个消费者的体验看,更多来自于烧钱买流量。过去几天作为消费者,我也每天都在体验Luckin的咖啡。从口味上看,很难把Luckin咖啡的口味和其他品牌做区别。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来说,性价比是最重要的一点。目前虽然瑞幸咖啡也开了实体店,但绝大多数用户还是外卖为主,缺少线下喝咖啡的一种场景。
从商业模式上,我们认为瑞幸咖啡是希望用互联网烧钱买流量的方式,对于传统咖啡连锁进行降维攻击。比如那些年被烧钱补贴起来的各种行业,包括外卖,打车,自行车等等。但是要真正获得用户的心智,其实许多很长时间。咖啡不像其他互联网商品,你可以说他标准,也可以说他不标准。本质上说,不同品牌的咖啡是不标准的,但是用户真正区分口味差异很难,品牌和性价比会在用户的选择中做平衡。
如果抛开补贴,20出头一杯的咖啡,性价比和星巴克这类相比,也没有太多的优势。用户可以以更便宜的价格,在楼下的全家便利店买咖啡。甚至还有一些Seesaw这种有自己特色的实体咖啡。
瑞幸咖啡在层的品牌营销上,还是抓住了网络效应的特点,大规模开店的同时,配合大量的广告投放。用户在看到品牌之后,能够迅速体验其商品,再通过补贴获取了大量的初次流量。从一个长期现金流折算的模式看,如果真的获得一批忠实用户,这些用户每周贡献稳定的现金流,前期的获客成本最终都是能回来的。然而问题的关键是,获取忠实用户非常困难,品牌的建立一定不是短时间烧钱。
,我们发现从舶来品的角度看,也往往是海外的品牌更有优势。典型的例子是红酒,虽然张裕葡萄酒在最初打开了国人喝红酒的习惯,但最终大家更愿意去买进口红酒,张裕葡萄酒的定价权不会很高。
我们喝咖啡,更多是因为内心对于美国的这种文化有认同度(为什么国内没有人喝马来西亚的白咖啡,是文化认同度不够)。同样的,我们喝可乐,吃汉堡也是因为对于西方文化的认同。甚至我们去电影院看漫威的超级英雄,也是背后有美国文化。从这个角度看,本土咖啡品牌难以获得定价权。相反,从文化认同度看,我个人长期会更看好奶茶这个方向。
以上是对瑞幸咖啡为什么无法动摇星巴克?的相关新闻,咖啡作为舶来品,其实背后还有美国文化的烙印。当一个到了最强盛的时候,他一定是输出文化,也会让带有其文化烙印的消费品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