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笔者应友人之邀,赴大丰白驹古镇做客。在抵达当日的午宴上,有菜一盘:其色碧绿、其味喷香,很是吊人胃口。夹一撮入嘴细嚼,一股芥末似的辣味直窜鼻孔,潜入心肺,泛上眼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呛得人泪眼汪汪。咽下却滑溜爽心,浑身透气。数口之后,居然解郁理气,大呼过瘾。后从友人处得知,那便是闻名已久的三腊菜。
三腊菜,顾名思义,就是腊月里制成的菜。因其味若芥末,辛辣窜鼻,麻舌辣嘴,故也称三辣菜。据友人介绍,白驹镇的三腊菜由来已久,每年小雪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些,它可是大年餐桌上拼盘(八碟)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三腊菜好吃,难得的是所用原料也颇为易得,主要是墨绿色,齿状叶,酷似雪里蕻的野生芥菜,当地人称麻菜。北宋苏颂著《本草图经》有芥处处有之,有青芥似菘而有毛,味极辣,说得便是它。野生芥菜傲霜斗雪,不惧虫害,因此无需喷洒农药,堪称纯粹的绿色蔬菜。
每年一到时节,小镇上的妇女便裹着头巾,带着铲锹,挎上竹篮,到乡里村野的田埂河堤上,挑铲来那些大个的芥菜,为制作三腊菜准备原料。
芥菜采回家来,分成一个个小把子,用草绳串挂到朝北的通风挡雨阴凉处,任凭凛冽的北风将其吹干吹瘪,以去辛辣、增腊香。随着风干的过程,原本翠绿的芥菜,色泽渐渐暗淡下去,变得浅绿、微黄,至三九寒冬,已如烟叶般干瘪枯脆,却多了份浓郁的腊香。此时,便可动手制作了。
取下风干的芥菜,放在盆里,用温水泡上。菜便酥软伸展开来,颜色也由墨绿渐渐变得青翠,鲜亮了许多。待其完全苏醒后,去除黄叶老茎,留总根,置青石板上晾干水分,用刀细切后,下油锅文火炒至半熟,逼出风干芥菜的辛辣和腊香,即可起锅。
三腊菜的做法并不复杂,据说当地妇女几乎人人都有一手过硬的技艺。关键在于油料的充足和调味火候的准确拿捏。锅热油滚后,千万不能马上倒入芥菜,否则过熟的菜会发黄变软,吃不出特有的辣味。因此,需待油锅慢慢冷却下来,不再冒烟时,再将芥菜下锅,文火微炒,如此,成菜不黄不烂。
制作好的三腊菜需用柳笾盛摊开,使其充分自然冷却。继而配上炒熟的芥子、精盐、白糖、味精和适量曲酒,拌和均匀。也可放置些腌过的白萝卜干碎末儿,以增其爽脆感。最后,将三腊菜严实地贮入广口瓶中,密封十天半个月,直到作料味充分润透于菜中,便算大功告成了。
刚起瓶的三腊菜,青绿中夹些微黄,那香、那色,极是勾人食欲,淋上些许麻油和食醋,一盆辣香扑鼻的佳肴就呈现在眼前了。
三腊菜需得一点儿一点儿地品尝,咸甜香辣,鲜润爽口,它特有的芥末气味直冲脑门和鼻腔,那劲道,有芥末之味更兼芥末之实,爽快十分。而过后的盈嘴腊香,更是让人食之不舍,个中妙处,唯有自知。恰如应了张曲江的那句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特别是在摆满了鸡鸭鱼肉等丰盛菜肴的年节宴席上,一道清凉甜辣的三腊菜,常常会第一个被风卷残云般吃得一干二净。
作为一款极具地方特色的节令美味,五味杂陈的三腊菜,看似普通,实则个性。每至大地封冻的季节,它便裹挟着隆冬的腊气,如约传递来古老的芬芳,让人啖上一口,畅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