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春季节,我们吃到的草莓通常是大棚中的反季节产品。在水果摊和超市里,红润的草莓整整齐齐摆放着,想象着捡起一颗放进嘴里,这种酸甜多汁的清香感觉,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草莓不仅味道好,还是公认的健康食品。每100克草莓含维生素C50~100毫克,研究证实,维生素C能使皮肤细腻有弹性,对大脑和智力发育有益。草莓中的其他维生素及果胶对便秘、痔疮、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症有一定疗效。草莓中所含的抗氧化剂花青素具有防止和修复细胞受损的作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经常吃一些草莓,既是一种享受,也有益于健康。
但凡事总有两面性,食用草莓也不例外。人们习惯食用草莓鲜果,而草莓果实是一种裸果,与其他水果相比,缺少外皮的保护作用,容易受到外界有害物质的污染。因此在许多人心里,吃不吃草莓,吃什么草莓,纠结的主要不是价格,更多的是有无农药残留的问题。
在一些科普宣传中,消费者被告知无公害草莓要求果实清洁、新鲜、甜酸可口,农药残留量低于人体安全食用标准。但是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生产无公害草莓离不开农药。消费者没办法通过感官去判断草莓是否有农药残留,以及农药残留量是否超出相关的食品卫生标准。因此很多消费者担心不慎吃了农药残留量超标的草莓会发生农药中毒。
实际上,无公害草莓并不意味着草莓生长中不使用农药。草莓在大棚中生长时,需要保持较恒定的温湿度,不便于通风。其常见的病害有白粉病、轮纹病、黑斑病、叶斑病、褐斑病和灰霉病等,在生产过程中从不使用农药的草莓凤毛麟角。而无公害草莓,是指在生产使用农药时需要有严格筛选,有选择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从用药到果实采摘需要严格掌握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使其完成生物降解过程。因为间隔期短,则农药残留量多,所以一般在草莓采收前或用药后间隔10天左右才能上市。
简单说来,判断草莓是否有农药残留量超标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有什么,二是有多少。日本从2006年5月开始实施农业化学品残留物肯定列表制度,涉及草莓农药残留的规定首先包括不得检出的农药,也即不得使用的农药包括2,4,5-涕丙酸、敌菌丹、环己锡等,禁用农药一经检出,即属于农药残留量超标;对于准许使用的农药,则规定了最大残留量标准值,共涉及346种农药;而对于未涵盖在上述标准中的所有其他农药,规定了0.01毫克/千克的一律标准。而欧盟、美国、加拿大和韩国现有的草莓农药最大残留量标准分别有177项、63项、46项和116项,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标准中也有草莓农药最大残留量标准36项。
我国于2012年11月16日发布,2013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2)》中规定了食品中322种农药、2293项最大残留限量。其中草莓被纳入水果类的浆果和其他小型水果栏目,人们可以参照相关限量标准来判断草莓是否存在农药残留超标情况。
由于草莓是否存在农药残留超标情况,并非凭消费者的感官判断所能胜任,所以吃到无农药超标残留的草莓主要靠对市场的有效监管。2011年,有研究者报道我国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对国内的草莓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涉及超市的13个样品、农贸市场19个样品和批发市场21个样品。检测项目包括甲胺磷、甲拌磷、氧化乐果等50个组分。结果在总共53个样品中,有49个样品均检出不同程度的农药残留,其残留的组分呈多样性,最多的存在9种,农药残留检出率为92.5%;其中有8个样品农药残留超标,超标率为15.1%。
2014年3月在北京举办的农业嘉年华期间,科技工作者以活动场馆内4个摊位出售的新鲜草莓作为分析对象,共计抽检样品56个;检测百菌清、三唑酮、腐霉利、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8种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表明,在56个草莓样品中,百菌清检出8次,检出率为14.3%,检出范围0.008-0.310毫克/千克;腐霉利检出3次,检出率为5.4%,检出范围0.024-0.490毫克/千克;百菌清和腐霉利的检出量都未超过国家最大残留限量的标准,其余6种农药均为未检出。
上述草莓全部是在设施大棚内种植,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使用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由于复种指数高,单位面积农药施用水平明显高于大田。上述检测结果表明,在严格筛选农药品种、掌握合理用药剂量和采摘间隔时间的基础上,种植者是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无公害草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