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县委、许昌县人民政府召开许昌县创建食品安全城市工作动员部署大会,拉开了许昌县创建食品安全城市的序幕。为营造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结合行业特点,许昌县畜牧局即日起陆续刊发相关知识,努力营造全社会人人关心创建、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迅速掀起创建食品安全城的工作热潮,不断提升许昌县食品安全水平,从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食药监总局2014在4省15个城市组织开展了批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从中期评估情况看,各试点城市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在提高,创建活动已成为破解食品安全监管难题的“试验田”。下一步,试点范围将扩大到15个省的30个城市,力争2016年年底前在全国推开。
基本标准
一、食品安全状况良好
食品安全城市的食品安全总体状况应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尤其是粮食及粮食制品、食用油、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蛋、水产品、乳制品、保健食品等主要食品和婴幼儿及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安全状况稳定在较高水平。近三年来,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
二、食品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食品安全城市应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安全办对地方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考评中名列前茅。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保障监管所需的人、财、物投入,建立食品安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监管执法实现全覆盖,有效整治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行业依法诚信经营,产业健康发展;构建起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三、群众认可,社会满意
群众及社会各界对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食品安全工作措施认可度高,对食品安全现状满意度高。(群众对当地食品安全现状总体满意度应在70%以上)
目标要求
一、组织管理体系完善
(一)创建城市人民政府要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政府负责同志牵头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食品安仝工作。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明确监管责任主体和要求,全面堵塞监管漏洞和言区、消除监管空白,层层建立政府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并严格落实。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体系。按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要求,全面设立市、县两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并在乡镇或区域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派出机构。配齐配强监管人员,监管队伍人员编制数量要满足监管实际需要。监管人员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掌握必备的食品安全监管知识。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特别是基层执法人员,每人每年参加食品安全相关内容的培训时间不少于40小时。市、区(县)、乡镇(街道)监管队伍的办公业务用房、执法车辆、快速检测、执法取证、应急处置、通信交通等执法装各、设施按标准化要求配备。
(三)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投入。将各项食品安全监管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建立食品安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经费满足当地实际需要(不含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根据各省情况提出量化指标),其中检验经费至少支持4份/千人的检测样本量(不含快速检测)。
(四)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建立健仝食品安仝检验检测体系,提升检验检测能力,适应食品安仝监督抽检工作需求。市级食品安全检验机构仪器设施、人员配置到位,具各对当地主要食品种类、重要食品安全项目的实验室检验及快检能力。有效整合县级检验检测资源,县级具备常见指标的实验室检验能力及现场定性速测能力。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站)建设,补助检验检测费用。行政区域内县级行政区域均设置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
(五)加大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力度,健仝考核评价机制,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地方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食品安仝工作所占权重不低于3%,并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
(六)加强食品安全地方规章和制度建设,完善监管机制,强化监管手段,健全全程监管机制,促进食品安全依法监管、科学监管和有效监管。
(七)落实食品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支持食品生产企业升级和技术改造,提高食品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大力培育食品品牌,发挥其质量管理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引导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逐步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提高流通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的可控性,发展食品及食用农产品加盟连锁、统一配送等现代经营模式,促进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流通和餐饮服务经营业态多元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推动各类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业健康协调发展。
二、监督执法坚决有力
(一)坚持重典治乱,保持高压态势,使严惩重处成为食品安全治理常态。监管部门要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立案查办,依法从严从重给予行政处罚。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及时依法移送、侦查、判决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涉刑案件,未出现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等情况。把行政立案处罚情况和刑事立案处罚情况作为衡量本地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工作的主要指标。
(二)加强过程监管,严格食品安全检查、巡查和抽查,做到依法监管全覆盖、科学监管有痕迹。全面摸清监管对象底数,按照风险分类等级进行现场检查,做到巡查全覆盖。(每户每年全面巡查次数以及风险高、信用等级低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每年巡查次数根据各省情况制定量化标准)
(三)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隐患排查,建立高效的风险监测信息通报、食品安全问题隐患报告和处置机制。以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农兽药残留超标、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食品广告虚假宣传、伪造生产日期等为重点问题,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中型商场及连锁超市、城乡结合部、校园周边等为重点区域,以乳制品、食用油、肉及肉制品、保健食品等为重点品种,深入持久开展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建立落实跨部门、跨区域的案件协查、产销衔接等协调联动机制,强化信息通报工作,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得到及时全面查处,违法信息向上、下游环节通报到位,其他地区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协查协办工作配合到位。
(四)建立并严格执行问题食品后处理机制,对问题一查到底,确保发现的问题食品得到及时依法处置,行政处罚、责任追究到位。
(五)加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力度,扩大抽检范围,增加抽检频次,严把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关口。通过日常监督抽检,及时有效发现行政区域内问题食品。
(六)建立食品及食品原料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效衔接机制,严格食用农产品入市监管,严把食用农产品入市质量安全关口,行政区域内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集散中丨心和超市建立并实施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七)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加强动态管理,及时发布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失信行为予以惩戒,督促生产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
(八)坚持“疏堵结合,规范发展∴ 综合治理小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饮、小摊贩。地方政府要出台管理办法和引导规划,鼓励支持其不断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引导其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
(九)建立餐厨废弃物集中收集、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餐饮服务单位餐厨废弃物得到规范处置。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地沟油”行为,严防“地沟油”回流餐桌。有效整治私屠滥宰行为,严防病死畜禽进入屠宰、加工或消费环节。
(十)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促进规范执法、科学执法、文明执法,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行政区域政府部门政风行风评议中排名中上,未出现吃拿卡要等不文明执法行为。
三、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一)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持有有效许可证或纳入备案管理,并持续符合发证或各案相关条件。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以法定代表人负首要责任、食品安全主管人员负直接责任、从业人员负岗位责任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责任制度,落实食品生产经菅者的食品安全责任人的责任。
(二)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保证食品安仝投入,强化过程控制,确保场地环境、设施设备、卫生条件、流程布局、从业人员等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责任管理、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生产经营记录、出厂检验、产品追溯召回、员工健康、培训教育等制度,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管理和保障水平。严格落实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因未履行相应义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连带责任。
(三)建立食品安全追溯机制,用可追溯制度倒逼和引导生产。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现有效追溯,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经营者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
(四)食品生产企业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及时发现问题食品,及时召回问题食品,应召回食品召回率达到。
(五)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等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集中培训不少于40 小时。规模以上生产经营单位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明确分管负责人。
(六)行政区域内参加量化分级管理的餐饮服务单位不低于持证单位数的90%,参加量化分级评定单位的公示率达l00%。
(七)行政区域内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普遍推行良好生产规范,80%以上达到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的相关标准。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全部具有自建或自控奶源。
四、应急管理有序高效
(一)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领导和指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操作手册。
(二)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开展应急预案培训演练,每年至少培训一次,每两年至少开展一次食品安全应急演练。完善应急装备物资,严格事故信息报送,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有效处置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事故及事件应急处置率达。无隐瞒、谎报、缓报食品安全事故的行为。未发生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
(四)规范信`息管理,建立信j憝平台,促进部门间、区域间的食品安全信息互通共享。建立新闻发言人、宣传联络员制度和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处置机制,强化舆情监测监控,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妥善处置食品安全社会舆论事件。
五、实现社会共建共治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食品安全科普宣教,积极开展“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等宣传活动,食品安全工作有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增强社会公众认知能力,科学防范食品安全风险。
(二)将食品安全纳入公民法制普及、科普常识、职业技能和学生课堂教育,提高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素养和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公众对食品安全支付意愿强,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健康理性。政府部门每月举办面向广大基层群众的食品安仝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不少于2场;在当地主流新闻媒体开设食品安全知识科普专栏;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活动社区覆盖率60%以上;当地电视台播放食品安全公益广告平均每周不少于1次;中小学生食品安
全知识课程培训每年不少于10 小时。
(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多种媒介方式,使公众获知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全面的食品安全信息,充分了解政府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和监管的成效,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得到有效指导和引导。移动终端科普应用软件“食事药闻”日均有效用户不少于5000人。
(四)大力推行网格化监管,将食品安全监管服务融入社会网格化管理,建立集中受理、分配办理、高效处置、全程监督的快速联动监管机制。
(五)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机制,全面推行有奖举报,统一投诉举报电话,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24小时不间断受理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投诉举报核查回复率达。
(六)支持媒体监督,鼓励群众参与,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新闻媒体、行业协会代表等各方力量,加强对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履职尽责情况的监督,营造社会共治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