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已过、春节临近,烧烤、火锅等美食令人难以抗拒,肉类消费进入全年最旺季。近日,中国首批通过国际铁路运输方式进口的欧洲肉类产品抵达四川成都,首批通过海江联运模式进口的澳大利亚鲜牛肉抵达重庆,标志着消费者的菜篮子将发现更多优质优价的肉类产品。专家表示,进口肉类品种繁多,消费者要学会辨别肉的档次。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肉类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无论实体超市还是电商都能看到进口肉制品的影子。据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介绍,“不同地区进口到中国的肉,品质是不一样的,必须分分品种具体分析,消费者要学会辨别肉的档次。比如澳大利亚的牛肉品质比较好,西班牙的火腿卖的最贵,日本的和牛最有名……每种肉类的品质和其适合的烹饪方式都要区分开来,不能一概而论。”
王守伟认为,另一方面,中国的肉制品如果想走向国际,腌腊肉要“走在最前”,他介绍,“现在我们重点研发的内容,是要探索如何让中国传统特色肉制品适应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增加其美味和营养,并降低它的安全风险,同时实现工业化。”
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肉类总产量为8625万吨,而中国人均肉类占有量为60公斤左右,与发达的100公斤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对此,王守伟认为,不能把这个数据作为的评价基础,中国很难达到人均肉类占有量100公斤的水平。他表示,“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我们和国外的饮食习惯也不同,另外从营养健康角度来说,各类食物应该合理搭配,过犹不及。随着消费者知识水平、营养健康观念的提升,饮食会越来越科学,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有上涨空间,但没必要追赶发达的水平。”
王守伟称,健康饮食主要依靠合理的膳食结构,肉类是合理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消费者应对自己的身体负责,树立正确的营养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