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升级,城镇消费将告别低生活成本时代,进入品质生活时代。健康经济、“颜值经济”、“懒人经济”、“寂寞经济”成为推动“新食代”的消费潮流;天然无添加、低糖低盐、量化摄入指标、越来越简单的配方、比方便更方便、包装迷你化、保健产品的普及等正在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尽管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但上海口岸进口食品的年增速近两年都保持在17%以上。以猪肉为例,2015年,上海口岸进口猪肉总量为70万吨,2016年,总量达到了114万吨,增速巨大,而10年前,这个数字仅为20万吨。”在日前由上海商情信息中心举办的“新方位——消费升级中的快速消费品”论坛活动上,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有关人士透露了这样一组数字。
“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领域正发生着重大变局。曾是一代人记忆的品类如速溶咖啡、方便面、啤酒、薯片、常温火腿肠、糖果等,近两年销售额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有所下降,甚至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被蓝领阶层所抛弃。而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青睐的产品,如酸奶和NFC果汁(非浓缩还原汁,即新鲜原果清洗后直接压榨而成),则飞速增长。出于健康的考虑,饮料销售已经连续三年在销量上呈现负增长,但包装水品类则例外……”上海商情信息中心研究部主任韩姗月说道,“消费者的购物篮正在诉说‘消费升级’,由此将进一步推进快速消费品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加速行业的洗牌。”
“上海口岸的进口消费品中,汽车、化妆品和葡萄酒‘三大件’2015年的进口额分别占到全国的24.6%、49.9%和31%。上海已经是全国进口食品规模的口岸,年进口额达到300亿美元,占到全国的20%以上。”市商务委商贸处处长孔福安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本市要通过建立进口商品、跨境商品展示销售设施,提高跨境电商通关便利化水平,完善跨境电商物流政策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上海进口商品的消费规模。
从方便面这一“国民食品”的“沦陷”看消费升级
韩姍月告诉记者,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最能揭示消费升级这一现象的当属方便面这一“国民食品”的“沦陷”。2016年,顶新集团旗下的中国台湾康师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解散,中国内地公司生产经营虽一切正常,但其2016年财报显示,前3季累积净利创下2012年来同期。她认为,方便面这一“国民食品”“失宠”主要有几大原因:消费正在从“吃得饱”向“讲营养”升级,方便面被越来越多人认定为“垃圾食品”、“不健康”、“没营养”;劳动力市场发生变化。外来务工人员昔日是方便面的主力消费群体,但随着大城市里“散兵游勇”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减少,越来越多农民工返乡业或者在距离家乡不远的四、五线城市务工,这一消费群体的数量在减少;网络外卖的冲击。如今随手一点、网上支付可以来一顿美食,这个过程甚至比泡方便面还要简单;替代食品的兴起。速冻食品同样具备食用方便的特性,但它更具安全卫生、营养美味和成本低廉等优势;运输速率的提升。随着飞机、高铁等高速、快捷的交通工具的普及,人们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缩短,方便面自然又少了这块市场。
“不光是方便面,食品、饮料领域的其他一些品类也在遭遇消费升级的洗牌。比如,碳酸饮料领域,昔日风光无限的‘两乐’(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如今开始过紧日子了。2016年11月,可口可乐宣布,在中国的瓶装业务将分别由中粮和太古两家特许经营合作伙伴运营;在巧克力市场,中国消费者在零食方面如今倾向于选择更健康和天然的零食,而非放纵自己尽情享用巧克力,昔日国内巧克力金帝巧克力,一年里两度被易手,去年12月7日,被‘好邻居’以2亿元的价格收购;而饼干行业多年来的两位数增长也成为了历史。”她介绍道。
消费升级加速行业“洗牌”
据美国食品工业协会预测,2018年中国将成为进口食品消费国,市场规模将达到4800亿元,全世界都在忙碌地为中国生产。“由于中国人口总量居全球首位,但人均耕地占有量低、耕作方式传统、生产效率偏低,加之劳动力等成本上升等因素,中国食品行业在全球不具备竞争优势。增加海外进口,供应国内市场,让‘世界为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中国食品行业大趋势。”上海糖酒集团有关负责人在论坛上说道。
在进口食品的“操盘手”中,中国企业的话语权正越来越大。记者在论坛上了解到,包括上海企业在内的不少企业加快走出国门,将全球具有比较优势的食品原料和产品导入中国。以上海光明食品集团为例,截至目前,它一共在海外收购了8家企业,涉及旗下上海糖酒集团有三起,分别为法国DIVA波尔多公司、澳大利亚玛纳森公司和西班牙米盖尔公司,糖酒集团也从传统的内贸企业逐步转型全球食品集成分销平台。目前,上海糖酒集团通过玛纳森公司向中国出口澳橙,年销售额超1亿元,约占中国澳橙市场的1/4以上;集团旗下金枫酒业与DIVA波尔多在欧洲OEM定制了“美圣世家”系列葡萄酒,以欧洲的葡萄酒资源,做自己的品牌,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他们还与上海良友集团“海狮”品牌合作,启动了西班牙橄榄油的OEM定制,实现“欧洲制造、中国分销”。
而2016年9月,同样是光明旗下的上海梅林,收购新西兰银蕨50%股权的交易获批。梅林收购后,将会委派人员赴新指导牛肉切割部位,以更好的满足中国消费者口味。而银蕨也将全面对接梅林旗下联豪、爱森、苏食的750家商超渠道、56家肉类专营店,其中联豪牛排依托海外牛肉资源和稳健的品牌打造,已实现全国和全通路布局,2016年销售额同比增长50%。
不仅是光明食品集团,2016年,国内的行业“大佬”“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双汇公司去年斥资1.45亿美元(约10亿元),收购美国综合猪肉生产加工商Clougherty。美国猪肉到岸后加上成本费用,每吨达到2.2万元左右,但国内的价格达到2.7万元;新希望也正在考虑在越南永福省投资建设养猪场;张裕表示将会继续一系列海外并购,进口酒业务的比重有望在2020年达到整个公司销售额的三成。
从“Made in China”转型“Made for China”
上海商情信息中心主任原立军告诉记者,目前的进口食品行业存在“有品类、无品牌”、“有产区品牌,无企业品牌”的现象,因此品牌化也成为进口食品行业发展的趋势潮流,即由单纯的贸易商转成品牌运营商。如消费者已耳熟能详的德亚进口牛奶、瓦伦丁进口啤酒、品利进口橄榄油来自总部位于上海的品渥公司。“这些企业正在改写中国制造的历史,实现了‘Made in China’到‘Made for China’的历史性转变。”
而在零售终端,消费升级也加速了行业洗牌,跨国零售巨头们一改“采购廉价中国货供给全世界”的做法为“在全球范围内采购,为中国消费升级服务。”日前,沃尔玛宣布推出覆盖全国范围的跨境电商服务“全球e购”,承诺保证、买贵退差价、享实体店售后服务三项特色服务,所有商品皆由沃尔玛自采自营,其中50%为沃尔玛从生产商直接采购。而本市近两年涌现出来一批本土连锁企业,如城市超市、外高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绿地全球商品直销中心、康品汇、盒马鲜生等进口食品比例较高的超商企业,在实体零售业整体呈收缩态势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为快速的发展势头。
与会专家认为,随着消费升级,城镇消费将告别低生活成本时代,进入品质生活时代。健康经济、“颜值经济”、“懒人经济”、“寂寞经济”成为推动“新食代”的消费潮流;天然无添加、低糖低盐、量化摄入指标、越来越简单的配方、比方便更方便、包装迷你化、保健产品的普及等正在成为新的消费趋势。越来越多的全球好商品正在中国集聚和蓬勃发展,消费升级有望在2017年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