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连续三年啤酒销量下滑的大环境下,今年迎来了反弹,然而增长的也不是大众啤酒,而是来自中高端的啤酒打破了这一僵局。
市场调查公司欧睿国际一项有关黑啤的调查数据使得这一趋势初见端倪:中国消费者今年预计将消费2.64亿升黑啤酒,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的黑啤消费市场,并且这一数字还将快速增长,美国和英国的消费增长速度也只是中国的零头。
由于中国的啤酒市场常年被工业制造的淡味啤酒垄断,所以消费者对于小众品类黑啤比较陌生。一般啤酒的原料是麦芽,黑啤则采用烘烤过的麦芽酿造,因此颜色呈献自然深色。同时,由于黑啤酒具有较强可塑性,它又成为精酿啤酒届的宠儿,很多人在精酿啤酒馆都倾向于点一杯牛奶黑啤或是巧克力黑啤以示品味。由于原料特殊,大众接受程度较弱,黑啤在早期初级市场上属于小众产品。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精酿啤酒馆里也供应。
黑啤销量的增长是这两年来啤酒市场的缩影。低价淡味啤酒市场迎来饱和后,一方面,传统的几家啤酒厂开始优化产能结构,关闭了一些亏损的工厂,逐渐淘汰低端产品,向中高端品类转型。另一方面,进口啤酒开始降价,具体的做法是与国内啤酒企业进行资本整合,利用本土企业的供应链、终端渠道等优势降低价格。于是,这几年超市里的进口啤酒也占据了半壁江山,不过你有可能买到的是一瓶中国产的百威。
最直观的感受是,从去年开始,你会发现超市货架上的啤酒种类变得丰富起来,雪花、青岛、哈尔滨啤酒纷纷变了样子;“纯生”、“鲜啤”、“小麦王”各种新的啤酒概念会让你挑上半天。啤酒的单价也更高了,原先3~5元一瓶的啤酒变少了,新的品类带来产品溢价,“平民啤酒”雪花也可以卖到7元一罐,价格直逼进口啤酒,一瓶进口健力士黑啤也只要12元左右。
国产与进口啤酒,淡味与小众口味啤酒之间的价差不再成为选购的决定因素。消费者似乎不用太多的“教育”可以轻松的在这些品类中自由切换。
相对真空的消费文化环境导致了解并饮用精酿啤酒的消费人群较少。长久以来,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啤酒大多是夏天用来降温、解渴的饮用品。中国市场既没有所谓“品尝啤酒”的消费习惯,更没有像美国一样,围绕啤酒产生一种消费文化。即使有精酿啤酒的出现,也是散落在全国各个角落,像座孤岛,孤独地生长。
小众市场想要商业化急需解决的是产能问题。大部分的精酿啤酒采用“前店后厂”的酿造模式,同时模仿美国,强调社区经营。跟大型啤酒厂一年动辄几百吨的产量相比,精酿啤酒产业线上的冷链物流、精酿设备维护、市场拓展等方面,依旧有待开发。精酿啤酒的商业化注定比较缓慢。
精酿啤酒市场的大爆发是否会到来还不确定,但至少目前,在年轻一代消费者观念中,啤酒已经不再是3.5元一瓶,淡得跟水一样,凑合喝的饮料了。在这一集体认知和消费趋势下,未来的啤酒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