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18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举办的“2014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在京召开,数百名中外食品安全专家及企业家参会。
经济学人智库(EIU)发布的2013年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显示,中国在107个中排名第42位。然而,一轮又一轮的 “炒作”,使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问题”犹存。因此本届大会以“强化食品安全科学基础,实现社会共治”为主题,意在夯实中国食品安全的底座和基石。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滕佳材副局长在发言中指出,从发展阶段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食品生产和安全管理水平不高、人口基数大、消费量巨大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食品安全问题往往高发易发。从产业基础看,规模化企业少,集约化程度低的基本特征仍旧突出。从制度规范看,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标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政府监管看,基层监管力量、技术装备和经费保障等与实际监管工作需求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从市场环境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公平竞争的秩序有待完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都是制约食品安全形势根本好转的瓶颈障碍。
会上,来自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Patrick Wall教授、美国农业部原副部长任筑山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孙宝国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等60余位国内外权威专家汇集成此次大会的高端智库,围绕“透明产生信任”的理念,交流探讨如何共同应对食品安全这一全球共同性挑战。
与此同时,国内外专家代表与数十家媒体面对面,政府、专家、媒体三方如何更顺畅沟通、如何更准确的向公众传达正确的信息、不盲目跟风、不夸大事实、客观应对食品安全问题展开讨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教授指出,食品安全对老百姓心理健康的伤害不亚于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源头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不亚于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问题。他强调,要正确区分和处理食品安全性问题和食品真实性问题,食品安全造假正严重败坏行业的声誉。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美国农业部原副部长任筑山博士谈到,从全球视角来看,食品安全的前景一片光明,这主要得益于食品安全责任实体:政府、企业、学界、媒体和消费者都密切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并为之努力。一直以来,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都很高。“现在急需关注的领域是消费者教育问题和基于科学事实,而非政治交易的公平国际贸易。”
“必须把食品安全的工作重心放在预防危机的发生,而非危机发生后的应对措施上。”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教授Patrick Wall教授表示,尽管如今媒体的负面报道如此之多,但是食品链从未如现在这样被严格监管过,消费者也从未有过如此繁多的安全高质量食品可供选择。风险管理决策与有效的风险交流,需要强有力的以科学为依据的风险评估。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指出, “食品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有各国的问题和风险。有效地应对挑战,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使命。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在面对全球食品安全挑战中,所创建的合作方式有效聚集了各方优势,亦被南非、越南等国借鉴,被国际食品科技界认同。中国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日趋成熟和到位,使食品安全对中国食品工业的倒逼功能已经显效,企业淘汰与产品创新均在加速,市场在集中。在中国这个全球的食品市场上,一种面向未来的健康的正能量在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