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周围经销商是非常常见的,比如超市,还是商场等等,都可能有经销商存在。所谓“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同样经销商的存在,也是因为其有独特、短期内难以被取而代之的商业价值。不过,近年,曾经活得很滋润的经销商,却面临生存还是死亡的哈姆雷特式拷问。这当然一方面是受经济下行大环境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电商秉承“去中间化”的理念,对传统经销商构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因为电商本来就是要“去中间化”的。
在“去中间化”的背景之下,经销商如果不进行变革,其存在的价值就会受到弱化,甚至其存在的意义会受到相当大的挑战,那么,经销商过去和未来,都面临哪些挑战呢?
经销商从诞生以来,就有其存在的价值,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垫资功能。在中国,绝大多数经销商都需要进货,在这样的模式下,经销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垫资,很多厂家也将经销商看作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
2.独有的客户资源。经销商通常在当地有地利优势,拥有自身独特的社交网络。某种意义上,中国市场并非一个完整的市场,而是一个个分割的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经销商就有自身独特的客户资源构成的商业价值,尤其是对于政府采购市场等。这样一来,经销商所拥有的社交网络,某种程度上成为其所不可被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3.客户开发和维护职能。经销商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终端开发和维护职能。在某种意义上,经销商服务终端数量以及对终端的控制力决定了经销商的实力。
4.售后服务职能。很多情况下,厂家的售后服务是由经销商来承担的,比如在电动车市场,车便利旗下经销商组成的基于售后服务的O2O平台。
5.分销职能。分销职能是经销商最重要的职能之一,经销商甚至二批商通过分销系统将产品分销到不同的终端。后来,厂家为了解决经销商终端覆盖不足的问题,又践行了深度分销模式。所谓深度分销,即区域滚动销售,通过有组织地提升客户关系价值以掌控终端,滚动式培育与开发市场,取得市场综合竞争优势,冲击区域市场第一的有效市场策略方法。由厂方组建分销队伍,对经销商覆盖不到或不愿意覆盖区域或终端进行分销覆盖,以取得更高铺市率的模式。作为一种营销模式是社会分工的要求,旨在对目标市场区域进行划分后通过固定人员的定线、定时,对终端细致拜访进行市场开发、维护、服务和管理,实现对销售通路的精耕细作,达到提高产品铺市率、提升销售量、了解竞品和市场的目的手段。
经销商“存在感”面临挑战
相比西方国家近乎统一的市场和高度成熟的流通渠道、零售终端,中国市场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经销商曾经是厂家和零售终端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特别是中国市场层级较多,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面对这样一个庞大且多样化的市场,完全依靠企业自身,要完成全部的分销、铺货、物流配送等销售职能,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厂商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相互依赖,又利益不完全一致的竞合关系。
从利润来源上来看,经销商主要是依靠“贱买贵卖”的价差来赢利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很多经销商也曾经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尤其是一些知名品牌的区域总代理商,拿下代理权就意味着可以稳赚不赔。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信息逐渐透明,特别是具有比价功能的电商平台的出现,不少电商平台加入C端的争夺之中,于是,很多经销商进入了“微利时代”,换言之,经销商的日子没以前好过了。这一方面体现在产品的利差相对以往越来越小,另一方面,更要命的是,电商巨头的出现,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去中间化”过程,这体现在,不少电商平台或者厂家直接绕过经销商,通过建立粉丝社群的方式,直接和消费者建立联系,这无疑令经销商的“存在感”大打折扣。
随着“互联网+”向各个行业渗透,几乎各个行业都面临“重做一遍”的境况。就目前而言,整个商业的流通效率,仍然有提升的空间。这主要体现在: 1.渠道层级仍然过多。所谓渠道层级,是按照其包含的渠道中间商(购销环节),来定义的一种渠道结构。2.在现有的渠道模式之下,成本效益仍然不高,特别是经销商和二批商之间。3.物流配送效率低,在现有模式下,经销商、二批商都有物流配送功能,也都需要建立自身的团队和车辆,这些人和车利用效率并不高,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