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卖价格,拼低价
如果厂家简单地为产品加价,没有制订推广政策,尤其是对大户直接挪价,就容易造成新产品失败。现在厂家到大户那一谈,都说:“我一年卖这么多,咱们签份协议,你的货直接给我就行了。”
但是就算厂家可以控制最低价钱,但是有一个东西管不住,那就是量。大户签协议时会说今年要卖多少,最后实际上他一家独大,等你把货拉到网点的时候,他也不见得能做得好。
没有价格策略,没有规定最低价格,在价格战中就没有绝对的价格优势。例如“买三箱送五箱,本品直接搭本品”。一个新产品一上市就低价便宜卖,给消费者搭赠多少,很难明确。其实最容易导致你上量不赚钱的措施就是“本品搭赠品”促销。
(二)不清楚厂家推新产品的意图
1.是长线产品还是短线产品
首先,要明白这个产品是长线型产品还是短线型产品。我们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是,厂家推一个短线产品,要快速上量,给你优惠政策,结果你按长线操作,等你培养差不多的时候它退市了。
如果它是长线的战略型产品,需要一个推广周期,结果你说我的老产品不行了,这个产品我得赶快往上推,结果把所有的力度都用上,想在短期内爆发销量,结果怎么样?你既没有赚钱,销量在短期内也没有上来。
短线产品很容易看出来。一般它包装都不差,但就是把箱子换了换,把标签换了换,其他地方没有改。这一眼看过去你就该知道它是一个短线的产品。如果是短线产品,厂家上来给的就是最大力度,因为他要解决短期内上量的问题。
什么是长线产品呢?如果厂家的业务员跟你说了很长时间产品都没有出来,比如这个月说下个月出来,这一定是厂家努力去打造的一个升级的长线产品。厂家一般都不会在上市初期就把长线产品的力度用到最大,不会给你最大政策,他说政策已给得不少,但你别上当。
2.流通市场为主还是终端市场为主
你要知道厂商是怎么想的,他出这个产品是以流通市场为主,还是做终端市场为主,一般长线的产品厂家都希望你前两轮做终端,短线的产品上来就让你放量,这是一个区分点。
3.厂家这个产品研发到什么程度了
如果能知道厂家这种阶段性的研发规划,参与到他的研发过程中去,我认为是比较聪明的。经销商在参加厂家年度经销商会的时候,都特别注意看厂家的产品,比如今年他要规划哪些新产品等,重点产品是哪些产品等,做到心中就有数。
你参加完厂家的年度经销商会,或者说厂家把年度产品给你描述了之后,那些更加聪明的经销商怎么办?一看厂家今年的政策和规划并不好,他就要调整重点了。这就叫一叶知秋。什么意思?树上落下了一片树叶,你就要知道秋天快到了。经销商对待这个会议要有高敏感度。
(三)没关注厂家的重大变动
比如我们经常发现合作的厂家出现内部变动,如厂家换领导,整个队伍不稳定,有的是原班跳槽,有的是招了新队伍,这种混乱的时候肯定影响双方合作。
这时还会出现政策不对接的情况,比如上一任快走,却不跟你说,还拼命地让你赶快拉货。结果他走了,奖金一拿,下一任接替的人都不知道他的上一任承诺了什么。
为什么我们跟厂家合作时总是被动呢?就是因为你没有关注厂家的变动,没有发现队伍又在调整,没有分析厂家的转向等。厂家经常过完年就大换班,换业务员,换主管经理,甚至换老总。大家想想厂家的市场意图是什么,就能发现他的规律。
厂商之间的合作矛盾,商家和厂家之间闹分手,特别是在产品卖得好的时候闹分手,是最危险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谨慎,要提高敏感度,关注厂家的重大变动。比如快到年底了,就要问厂家今年的总体情况怎么样,然后领导做得怎么样,是否有人事调整等。
(四)市场容量判断不准
在关注厂家重大变动的前提下,我们要提前进行市场运作,要知道厂家今年都出什么产品,什么时候推,大概有什么样的业务指导。
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成功推广产品?就是找到产品倒推。怎么倒推呢?如果是升级换代的产品,它的培养周期大约是6个月。
一个新产品上市,前3个月都是推广期,你指望销量大或者它短期内爆发,可能性比较小。如果是改造性的产品,必须在3~6个月内把量做上去,这样才能赚到钱,满足厂家的要求。如果对自己的市场容量判断不准,那就困难了。